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養生莫過於養心

養生莫過於養心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養生莫過於養心,相信很多人聽過這樣一句話“養生不如養心,而養心則重在修心”,那麼這句話是怎麼來的,是有什麼緣由呢,下面大家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養生莫過於養心的相關知識吧,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養生莫過於養心1

養生者首重養心

養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命題。古人認爲:最好的養生是養心。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養生”理念的是道家。《莊子·內篇》中所稱攝生、道生、保生,講的就是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

心者,身之主宰

古代很重視人的“心性”,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強調“心性”的文化。古代先賢普遍認爲,人的身體健康與否,歸根結底是由“心性”決定的,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強調:“心者,身之主宰。”《黃帝內經》認爲,“心者”乃“生之本、神之變”,是“五臟六腑之大主”,《壽世青編》是一部養生專著,由清代名醫尤乘撰寫。作者指出:“古神聖之醫,能療人之心,預使不至於有疾。今之醫者,惟知療人之疾,而不知療人之心,是猶捨本逐末也。”

養生莫過於養心

養神以養心

古人認爲,心健則神氣充足,神氣充足則身體強健。反之,則身體羸弱。道家思想認爲,人的生命是魂(精神)與魄(形體)的統一。如果能使精神與形體合一,則形神相依,可以長壽。老子提出兩個原則:一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少私,是減少私心雜念;寡慾,即降低對名利和物質的慾望。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貪得。”一個人如果私心太重,慾望不止,就會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日久必會擾動心神,影響健康。二是“致虛極,守靜篤”。養神須凝神斂思,用心專一,纔可使思想高度集中而不分散,維護心神的安定狀態。所以,道家在養生觀上既主張養形,更主張養神。儒家也強調“寡慾”。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爲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爲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說,最好的養心就是減少慾望,慾望少的人,存不下什麼的少;慾望多的人,能存下什麼的也少。

養生莫過於養心 第2張

怡情以養心

儒家認爲主要是通過改變自己性格、糾正錯誤認知、調節負面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一是要“情志中和”,喜怒哀樂皆應保持安和適中,情感的發泄也要有節有度,不宜太過。二是“移情易性”,移情即排遣情思,改變內心情緒的指向性;易性即通過排除內心的雜念和抑鬱,改變不良情緒和習慣。“移情易性”的方法有很多,可根據自身條件、環境等,採取不同措施靈活運用。如《北史·崔光傳》說:“取樂琴書,頤養神性。”《千金要方》說:“彈琴瑟,調心神,和性情,節嗜慾。”

養生莫過於養心 第3張

修德以養心

古人把道德修養作爲養生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養自己重義輕利、樂善好施的德行。東晉名醫葛洪說:“若德行不修,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唐代“藥王”孫思邈指出:“若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這些觀點都是強調重視道德修養,寬以待人。儒家的養生學說建立在“仁”的基礎上。孔子提出“德潤身”“仁者壽”的理論。他認爲只有道德高尚的人,纔會中正仁和。西漢大儒、思想家董仲舒說:“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心。”一個人如果內心平和中正,自然不會因爲一些小事而自取煩惱。相反,那些品格不高的人整天盤算的就是爭權奪利、勾心鬥角,其內心世界往往失去平衡,身心健康就會受到傷害。

養生莫過於養心 第4張

古人的養心之道告訴我們:最好的養生莫過於養心。目前,我國正處於後疫情時代影響之下,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壓力較大,如果不能正確面對壓力和挑戰,就會帶來諸多心理問題。近年來,自殺率、精神疾病發病率不斷上升就是例證。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人類已從“軀體疾病時代”進入了“精神疾病時代”。養心,對今人而言顯得尤爲重要,古人以養心爲核心的養生文化,對今人來說有積極的借鑑意義。

養生莫過於養心2

養生不如養心,養心重在修心,是大家經常聽到的一句俗語。養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心態要好,包括自己的思想、感情、情緒、意念等方面。尤其是老年人養生最關注的就是養心,擁有一個良好的心靜,讓自己快樂健康的渡過每一天。接下來小編給大家介紹養生、養心、修心這三者的關係。

養心時候就是儘量的保持安靜,保證充足的睡眠以及睡眠質量,對於老人或者是心臟功能不全的人來講,要保持自己的衛生乾淨,夏天時候天氣熱要多洗澡,冬天也要經常用熱毛巾擦身子,多喝水身體有足夠的水分,保證大便的通暢,患者儘量不去人多的地方。

養生不如養心,養心就務必要修心,德高才能神凝氣定,說的在通俗就是淨化自己的靈魂。老年人養心並非是要求其保護好心臟,而是要注意自己的情緒,不可激動,心理失控對老年熱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

有些人過分的懷舊,對任何的新鮮事物提不起興趣,對美好的'生活也覺得淡然無味;還有的人愛攀比,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經常很悲觀,這些人最後都患上了抑鬱症。養心固然重要,但是這些實例都引發我們思考怎麼樣去養心修心。

養心恐怕醫生都給你開不出來藥單子,養心就是要消除不良情緒,之後讓自己的心慢慢靜下來,精心之後的最高境界又是樂心,如果你感覺自己過的很充實,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快樂的,那在養生方面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養生莫過於養心 第5張

養心務必養德,生活裏充滿了誘惑,能讓自己心動的名利也太多,養得最關鍵的就是把束縛自己不該屬於自己的名利都扔掉,不要被其所折磨。養生不如養心,養心要做到對朋友不苛刻,對親人不要有過多的期盼,不要處處爭鬥,要適度讓步,助人爲樂多做善事,要積極向上,心態好,知足常樂。養心是養生的重點,只有精神健康,身體才能長壽。

閒,要從勤中得來 ,天下最受用,是一閒字,然閒字要從勤中得來。世間最讓人受用的,是閒暇,是可以或坐或臥,或行或歌,沒什麼事等着你做。

但這閒適,卻要從勤勉中得來。只要人懶了、心懈怠了,必定許多事沒去做,或沒做完、沒做成。有位企業家曾說:“以我現有的財產,即使我一天用十萬元,我活過一百年,也用不完。我有很多錢,可是我還在工作,我是貪得無厭嗎?不是的,我是以做事業來打發時間。”

這段話使我們瞭解,人唯有在工作裏,生命纔有辦法安住,人活得纔有意義。沒有工作是很無聊也很乏味的。

閒,雖然難得,但是勤懇奮鬥中得來的閒,才真正令人安心、充實,真正有意義。而一身疲憊後的恣意、鬆弛,也往往更加滋味悠長,讓人分外閒適,格外知足。

靜,要從動中修來。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纔是性天之真境。心學大師王陽明,便十分強調靜。他要求弟子靜坐,以修心、靜心。他告誡弟子,修靜,要“到事上去練”,否則就是“坐枯禪”,遇到點事就亂了。

身旁無人,眼前無事時,要靜容易,許多人都能做到。但在人羣之中、臨事之時,內心還能保持着清靜、冷靜,纔是真正的靜。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每時,都要面對和處理各種各樣的事情。

若修靜只是坐在那裏莊敬持守,甚至受不住一丁點熱鬧場、紛擾境,是不可行的。修靜,應當修到“動時的心,就是靜時的心”,時時清靜沉着,臨事不亂。

樂,要從苦中享來。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纔是心體之真機。快樂,誰不喜歡?來世上走一遭,都爲着取個樂。但我們應當時常停下來想一想,當下的“樂”,是不是長久,會不會持續下去。聲色犬馬,今朝有酒今朝醉,都不是快樂,不過是享樂,瞬間即逝。

梁啓超先生曾在《最苦與最樂》中說: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纔算真樂。苦中得來的樂,是在困苦中磨礪出珍珠。

它堅實、牢固,誰也拿不走,什麼也打不碎;它晶瑩、璀璨,是從心底生出的喜悅,熠熠閃光。所以,樂雖好,卻似乎也不能過多,不可盡情享樂。否則,原本能帶給我們極大快樂的東西,也會失去它的魔力了。

有苦有樂,從苦中享來快樂,纔是讓人安寧的,纔是最爲快活的,纔給人最爲濃郁而長久的喜悅。

人生,會遇到一個又一個的麻煩。不怕苦,不怕勞,奮力去做,便能得到真正的閒適和快樂。修好自己的一顆心,即使泰山崩於前也靜如止水,這“靜”中,自有四兩撥千斤的力量。如此,便能不懼麻煩,不畏辛苦,笑看前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