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古箏的發展歷史

古箏的發展歷史

來源:時尚冬    閱讀: 3.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箏的發展歷史,古箏是我國的傳統樂器,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起源大體有四種說法,其中最爲人津津樂道的便是“兵器改良”說,一開始,古箏只是兵器,但是後來加上弦後,發出了悅耳動聽的聲音,以此爲起點漸漸發展,古箏成爲了樂器。

古箏的發展歷史
古箏的發展歷史1

古箏的起源

箏,又名秦箏,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因爲它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樂淳樸典雅、古色古香,所以後來人又把它稱爲“古箏”。古箏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之一,它是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民族精神的方式之一。

古箏的發展

在漫長的二千多年曆史進程中,經過歷代彈奏者和樂器製作匠的共同努力,古箏這件華夏民族的古樸樂器得以不斷改進,其發展趨勢和人類社會的事物發展規律一樣,也是由“簡”和“繁”、“彈撥樂器”。最初的古箏體積小,只有5根弦,後來發展到十二、十三、十六、十八,直到現在最多的有五十餘根弦,目前慣用的則是二十一根弦,又稱二十一弦箏。古箏在東南亞很多國家非常流行,在日本、朝鮮、新加坡及我國臺灣、香港等地可與鋼琴並駕齊驅,由於古箏的表現力豐富,韻味深長、色音淳美、古樸典雅,彈奏起來時若玉珠落盤,時若翻江倒海,跌宕起伏,變幻莫測,氣勢磅礴,令人陶醉。

箏體、箏頭、箏尾

大的一頭稱箏頭,小的一頭稱箏尾。嶽山:古箏分前嶽山、後嶽山,大箏頭處稱前嶽山,箏尾初處稱後嶽山。箏碼:也稱柱或雁柱,它是箏弦和麪板的傳振支柱,箏碼可以左右移動,以調整音高低,前後移動,以調整音質。箏弦:分鋼絲絃和尼龍弦,從高音到低音依次排列爲1—21弦。箏的共鳴體由面板、底板和兩個箏邊組成。

古箏的發展歷史2

起源學說

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古箏於秦國(現陝西)一帶廣泛流傳,顧得名秦箏,已有2500餘年的歷史。關於古箏的起源,仍無定論。

第一種說法是“分瑟爲箏”

唐代趙磷《因話錄》中記載:“箏,秦樂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後瑟至二十五絃。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爲二。箏之名自此始。”宋代的《集韻》也支持這種觀點:“秦俗薄惡,父子有爭瑟者,人各其半,當時名爲箏。”當然除了父子爭瑟的說法而外,還有兄弟爭瑟,以及姊妹爭瑟的.說法。日本元祿年間宮廷樂師岡昌名所著《樂道類集》中記載有:“秦有婉無義者。以一瑟傳二女,二女爭引破,終爲二器,故號箏。”

第二種說法是“兵器改良”

這種觀點認爲,古箏原本是戰國時的一種兵器,後來在上面加上琴絃,撥動時發現悅耳動聽,於是發展成樂器,因此有着“箏橫爲樂,立地成兵”的說法。隨着時間的推移,兵器也越來越輕便,體積龐大的古箏便失去了兵器的作用,僅作爲樂器的形式出現。

第三種說法是“音響命名”

後漢劉熙《釋名》箏條所說:“施弦高急,箏箏然也”,古箏的“箏”便是以音響效果命名的。

第四種說法是“蒙恬造箏”

漢代應邵《風俗通》載文:“箏,謹按《禮樂記》,五絃,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由此可知,漢代以前的古箏形制應爲“五絃,築身”,但是當時“並(山西)涼(甘肅)二州箏形如瑟”,應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還記下了“蒙恬所造”的傳聞,這又說明,漢代在西北地區已經流傳瑟形的古箏了。唐代杜佑的《通典·樂四》記載:“箏,秦聲也。”傅玄《箏賦序》曰:“以爲蒙恬所造。” [2]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