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中國以前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中國以前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以前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中國對於我們民族來說經歷的是有文化底蘊的,在發生這些歷史的過程中也有很多的意義,中國的以前需要我們更多的瞭解,下面介紹中國以前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中國以前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1

說到中國歷史,您應該聽過這樣一個說法:“中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但按照司馬遷《史記·夏本紀》中記述的最早的王朝夏朝算起,也不過四千年左右。那大家可能就困惑了,中國歷史到底是幾千年呢?

“五千年”的說法與同盟會

其實,五千年的說法與孫中山等成立的同盟會有關。

1908年,同盟會陝西分會在祭祀黃帝的祭文中,第一次明確地把黃帝作爲漢族人民的祖先和民族象徵。此後,黃帝又從漢民族的祖先昇華到全中華民族共祖的空前地位,這其實是現代中國一系列社會政治重建的結果。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通電各省,以黃帝紀元4609年爲中華民國元年。

可是,連司馬遷在《史記》裏也沒有明確黃帝在世的具體年代,那麼孫中山的各省通電,是從哪裏來的呢?孫中山通電的年代數據,據說來自當時同盟會創辦的報紙《民報》。在清末民初,當時的中國曾經興起一股“黃帝熱”。

有人推測《民報》採取了北宋理學家邵雍《皇極經世書》的說法,認爲黃帝紀年接近五千年。所以中國具有五千年曆史,這個觀念其實是很晚才形成的。

作爲中國人,本身會有這種在救亡圖存環境下生髮出的複雜的心路歷程。我特別理解清末知識分子把黃帝作爲五千年曆史開端的心態。這種對於共同祖先的追溯,這種尋根問祖的工作,是當時的中國人不得不做的一種選擇。

中國以前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尋根問祖的考古人

考古人對於上古中國的認識和建構,也是一種尋根問祖,是學術上的尋根問祖。但是作爲一個學者,在追求史實復原和建構國族認同的過程中,是否應該把我們的國族認同建構在相對真實的、迫近歷史真實的基礎之上呢?

如果我們冷靜、客觀地從考古學的視角看,那麼狹義的、作爲政治實體的中國就只能上溯到距今3700年前的那個時候,從作爲核心文化的廣域王權國家的形成開始算起。

廣域王權,顧名思義,就是說這個國家形態的特徵在於擁有較爲廣闊的領土,國家統治者也具有強有力的控制權。

對於我們熟悉的廣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版圖,我更願意把它用地理的概念稱作“東亞大陸”,因爲在我所闡述的距今3700年前,是沒有一個龐大的“中國”存在的。

中國以前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第2張

在東亞大陸這個地理板塊裏邊,最初真正作爲核心文化的一個政治實體,不管是叫廣域王權國家,還是叫國上之國,它只是產生在被我們稱爲中原的這樣一個狹小的地域範圍裏邊。最初的東亞大陸是滿天星斗的狀態,族羣邦國林立。這其中,二里頭和秦王朝是兩個大的節點。因此,我們說二里頭是最早的中國,意味着在二里頭之前,並不存在更早的“中國”特徵。

二里頭:最早的中國

在我看來,二里頭就是最早的中國。要論證這樣一種觀點,其實是需要很大勇氣的,甚至要挑戰許多人的認知。那麼,我這樣的說法到底有沒有依據?能不能站得住腳呢?

學術界有一個概念,就是“China before China”,也就是“中國之前的中國”。如果說二里頭是最早的中國的話,那在二里頭之前沒有哪一個政治實體可以稱爲中國。

因爲那些區域性的文化或原初的文明,基本上都沒有突破具體的地理單元,比如一條河流、一個盆地,沒有突破這樣的自然地理框架,因而它們只是區域性的文化。

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面積跟歐洲差不多,而當時東亞大陸的政治態勢跟現在的歐洲幾乎也是一樣的,那就是邦國林立,而不是說有一個大的作爲核心文化的政治實體。

先秦文獻《左傳》中,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的記載,就是大禹召集諸侯會盟,那個時候已經有一萬個國家。當然這是虛數,那個時候就是萬邦林立、萬國林立這樣一種情形,我們把它稱爲前中國時代。

從史前文明到成年禮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也就是距今約7000年至3800年前後這三千多年裏,東亞大陸從東到西有多個區域性的文化或者是史前文明出現了。

那個時候東亞各地居民特別喜愛玉器,玉石加工特別發達,最初就是利用物理變化把玉石做成人工製品,我們可以稱其爲東亞大陸的“玉器時代”。

後來到了距今4000年至3500年前後,最早的青銅器出現了,但青銅冶鑄技術是怎麼來的還有爭議。青銅出來之後,導致整個東亞大陸社會面貌的改變。

大體上在距今4000年前後,有一個大的斷裂,從那時開始,像考古學上的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殷墟文化就是所謂的夏商文化,這樣大的中原文明出現了,超越地理單元的、積極向外擴張輻射的中心出現了。

其中二里頭文化約距今3800年至3500年,二里崗文化約距今3500年至3300年,殷墟文化約距今3300年至3000年。這三個前後相繼的考古學文化的核心區域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內,向外輻射到周邊區域。

從司馬遷的《史記》開始,三代王朝夏、商、周被認爲是華夏族羣的成年禮。但是三代最初的夏和商王朝的狀態還撲朔迷離,現在還有爭議。

許多學者都試圖對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歷史制度進行探尋。圖爲馮柳堂在1930年發表在《社會月刊》上的`文章。

爲什麼歷史合流在殷墟

一直以來,就存在着歷史文獻學和考古學兩大話語系,這兩大話語系統最初是邊界明顯的:一邊是歷史文獻上的伏羲、女媧、三皇五帝、夏商周王朝;一邊是考古學上以遺址所在的小地名命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以及它們所代表的時代。

這兩大話語系統的合流是在殷墟。

爲什麼是在殷墟呢?有一個絕對不可逾越的條件就是,當時出現了可以證明自己族屬和王朝歸屬的文字材料——甲骨文。有了甲骨文,這兩大話語系統才能合流,才能以族名或朝代名來稱呼它們的使用者。

考古學一個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就是由已知推未知,從我們稱爲信史、有文獻記載可以引證的時代,從這兒開始往前追,但再往前就進入說不清楚的傳說時代了。

王國維先生的“二重證據法”,就是通過把地上的文字材料和地下的文字材料相結合來確證殷商王朝的存在。要注意這裏說的都是“文字材料”,證明至少出土甲骨文的殷墟時期已經是信史了。在那之前沒有文字材料,也就沒有信史可言。

甲骨文的發掘引起了社會各屆的密切關注。圖爲1923年《晨報副刊》討論甲骨文之歷史及其價值。

在前殷墟時代,如果我們把考古學遺存跟文獻記載的族屬、王朝歸屬相對應的話,都只能是推論和假說 就是因爲它沒有直接性的文字材料可以互證,所以在大的歷史分期上,我們習慣於根據文字材料的有無和利用程度,把全部歷史時段分成歷史時期、原史時期和史前時期。

歷史時期就是英文的history,這是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時期;原史時期叫作proto-history,在這個時期文字開始零星出現,但還不足以解決狹義的歷史問題,或只能使用晚近的追述性文獻材料;史前時期叫作pre-history,那是完全沒有文字、文字材料的時代。

從偏於保守的考古學者的立場出發,我認爲在甲骨文那樣的“內證性”的文書材料發現之前,夏和商代早期的具體考古遺存,還有待於進一步探究。

今天我們從考古學、歷史分期、早期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等幾個方面,論證了二里頭是最早的中國的原因。下一次,我將更具體地提供各種考古學中的證據,來說明二里頭的獨特性和重要性。

中國以前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2

一、70年代的國營飯店

國營飯店就是由國家、或省市商業部門出資,開辦的飯店。它的歸屬權爲國家所有。利益也歸上級主管部門所有,職工按國家標準領取工資。多是由老字號公私合營而來。當時在飯店就餐時糧票和錢都需要;八十代末就不再需要糧票了。

他們這樣描述:“人羣被江蘇安保部門阻止。近年來很少有西方人來過江蘇,這解釋了人羣的好奇心。”外事接待一般是指涉及國外以及港澳臺地區團體或個人的來訪接待工作;歸口管理部門安排有關安全保衛工作。

無錫聚豐園菜館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76年11月),由原鹽公堂燒飯師傅王榮初、華仲興、胡紹奎等人合股開設。當時主要顧客爲鹽局、木客及糧食業行商。兩開間店面,餐桌10餘張。

該店背靠護城河,平時將太湖盛產的鮮魚、蝦、蟹籠養在河中,任顧客挑選,當場加工烹製,特別鮮美。特色名菜有清炒大玉、炒蟹黃油、奶油鯽魚、活熗蝦以及腐乳肉等。

中國以前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第3張

1956年,聚豐園菜館公私合營後,繼續發揚江蘇傳統特色。1965年,遷中山路勝利門口,改名爲新風飯店。1995年5月,在原址翻建17層大廈,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新無錫聚豐園飯店裝飾格調高雅,中餐廳主營本幫菜可容納800人;在江蘇省及東南亞地區久負盛名。

古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一段,它北接長江,南達太湖,全長四十多公里,縱貫無錫城區。這條河不僅是無錫最早的人工河,應該說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運河了。悠悠河水,凝聚了無錫三千年風風雨雨的歷史,交織着水鄉河古樸醇厚的民風民俗。

河埒街道地處風景秀麗的太湖之濱,區內水陸交通運輸四通八達,地理環境優越。1962年春設立榮巷鎮,1967年改名衛東鎮,1979年併入河埒公社。1980年春原衛東鎮析出設立河埒街道。

1949年4月23日,江蘇無錫解放,分無錫爲市、縣,市、縣同城,屬蘇南人民行政公署。1953年,建江蘇省,爲江蘇省轄市。市轄樑溪區、錫山區、惠山區、濱湖區、新吳區5個區及江陰、宜興2個縣級市。【江蘇,1972年。攝影:麥金農&斯蒂芬】

二、80年代的“萬元戶”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一睹當時 “萬元戶”的生活條件吧!

80 年代萬元戶家庭,家裏蓋起了小二樓,院裏放着拖拉機,還有一輛摩托車。

這是 80 年代小康家庭的房子內部。

中國以前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第4張

收音機是萬元戶家庭必備的,它可以瞭解到外界的新聞。

縫紉機是 80 年代家庭必備的。

80 年代,家庭中具備的自行車和縫紉機。

電視機在 80 年代已經逐步進入千家萬戶。

人們在購買家電。

80 年代的小轎車。

80 年代小康家庭的母子二人在玩耍。

1980 年,深圳大街上逛街的人們。

1980 年的深圳街景,自行車是主要交通工具。

1980 年,深圳大街上騎自行車的路人看道路施工。

這種手搖電話機,你還記得吧?

1980 年 4 月,深圳一家幼兒園兒童在表演節目。

1980 年,深圳道路施工隊的女工。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