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遲子建散文》讀書筆記7篇

《遲子建散文》讀書筆記7篇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遲子建散文》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遲子建散文》讀書筆記7篇

一個無名小卒談成名作家的散文印象,似乎是有點自不量力,不過本着文字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我還是寫下了下面的文字,寫下了對遲子建散文的印象。而且,這樣的散文讓我不得不拿起筆來,寫下自己的感受。

許多人回憶起童年總是眉飛色舞。其實,我們懷念的不僅僅是童年的經歷,更多的是那一段流逝的美好時光。童年,人生的第一個階段,我們用好奇心和無所畏懼的探索精神行走,完全沒有成年人的瞻前顧後左思右想。你可以說童言無忌是一種幼稚,但反過來想,它何嘗不是人生的一種發泄呢?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說真話的本能。回過頭來尋找時,發現這種本能只有在童年時期才保留着。於是,我們津津樂道地回憶着自己的童年,別人的童年,甚至整個人類的童年。

我一直認爲,人類的童年始於原始森林,也許這個觀點有失偏頗,但原始森林確實有人類生存所需要的各種物品:野生可食用的動植物,乾枯可燃燒的朽木,充足的陽光,新鮮的空氣和乾淨的水源。我國的大興安嶺就是這樣的原始森林,它不但養育了原始的部落遊牧民族,也養育了我們現代的人們。

東北,雪原,林區,在我眼裏一直是美麗而神奇的。想像一下,在白雪皚皚的樹林裏行走,腳下是咯吱咯吱的聲音,眼前茫茫一片純淨,偶爾,一兩隻不怕冷的小動物在枝頭跳躍,看一看春天還有多遠。這時候,幾片殘雪從樹梢落下來,落在小動物身上,它們以爲天敵來了,趕忙逃到洞裏去;落在行人的頭上、肩上,抖一抖,正好看到倉皇逃竄的動物,心裏不禁一暖。在這人跡罕至的地方,所有活着的生靈對於人來說都是一種慰藉。而在河邊,在被冰封住的河面上,白天,人們鑿冰撈魚,晚上,一家人圍在一起,喝着鮮美的魚湯,嘮着天南海北的閒嗑。日子就這樣在勞作和休閒中一天天過去了。直到春天來了,開始種莊稼了;夏天來了,遍地野花開放了;秋天來了,各種野果子成熟了。種莊稼是大人們的事,而山坡上的野花野果卻是孩子們的樂園。採一把野花邊走邊嗅,摘一把野果邊吃邊玩,直吃得嘴角都是果子的顏色。

所有這些都是遲子建散文所描繪的景象,但它和我幼年的生活何其相似——除了冬天的林區和冰下捕魚。記得小時候的山坡上,秋天長一種我們稱爲“狗屎溜溜”的野果子——後來知道學名叫“野葡萄”。紫紅色的漿果能把人的手和嘴都染上色,我們邊吃邊互相嘲笑。不過,小孩子確實經不住甜的誘惑。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這可以說是我們的美味了。我們喜歡它不僅因爲它的味道,更因爲它的顏色。在當時衣着色彩單調的社會,是大自然給予了我們豐富的美麗色澤。而遲子建也在她的散文中有類似果實的描述——都柿,一種長在林間矮樹叢的常見漿果,春天開粉色或白色小花,花謝做果。果實先青後紫。這種野果含酒精,吃多了會醉。而作者,就曾經因爲貪吃而醉過一次。看到這時,我笑了,第一次知道“吃醉”這個詞,也第一次比較細緻地瞭解了醉後的感覺,“我步態飄搖,挎着的維得羅(一種小鐵桶)就像只魔術盒子一樣,在我眼前一會兒發出藍色的幽光,一會兒又發出玫瑰色的柔光,再一會兒呢。發出的是銀白色的冷光……好不容易上了公路,太陽已經西沉了,我覺得自己是踩着一條金光大道回家,很得意……”如果醉的幻覺如此美麗,我倒真願意嘗試一下。

父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而親情,也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無法割捨的牽掛。這些,在遲子建的散文中也有大量的描述。

一個會拉小提琴的父親,爲了把懶睡的孩子叫出被窩,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站在炕邊拉琴。琴聲和着朝霞,和着窗外青蔥的菜園、純淨的空氣,將孩子喚醒、照亮。這和我們現在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斥責、嘮叨真是天壤之別。作者不願意在田間勞作時被牛一樣驅使拉犁,於是,無聲地反抗,而父親則“誇我”有本事,“能把繩子拉彎了。”看到這裏,我笑了,一個幽默風趣又充滿愛心的父親形象躍然紙上。

人常說,父愛如山,母愛似海。母親的愛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上。在作者埋頭長篇寫作期間,每天中午,母親都爲她準備豐盛的午餐,並且搭配以合理的營養。這就是母親無言的愛。不僅如此,母親還表現出對作者的理解。在《兩個人的電影》中,母親對電影的蕭條和劉老根大舞臺的熱鬧做了一番慨嘆,說女兒寫的書就跟剛纔兩個人看的電影似的,雖然好,卻沒有多少人欣賞,而那些花裏胡哨的書,就跟劉老根大舞臺一樣,看的人多。有這樣一位母親,人生就永遠不會是一個人的電影。

因爲一部小說,我認識了遲子建,因爲遲子建的散文,我更深刻地體會了“唯美”一詞。樸素的生活,樸素的感情,宛如我們從前經歷過的歲月,在作者筆下娓娓道來,彷彿,我們又回到了從前,回到了在雪地裏堆雪人打雪仗的美好時光。雪是上天賜予人類的精靈,在雪地上行走的童年,不由自主地就沾上了靈氣,長出清新的詩行。這些詩將伴着作者,伴着我們,一直走下去,直到人生的盡頭。

遲子建痕跡,一個出生於中國最寒冷的北極村的純真女子, 她的文筆可謂“驚天動地”像霧嵐一般。

我最愛的一篇文章《時間怎樣地行走》講述了作者童年時喜歡愛牆上的掛鐘,她的作息都受着它的支配。她喜歡在各種時間做各種不同的事, 曾一度天真地以爲一雙神祕的大手在操控時鐘,在北京遲子建發現了時間的痕跡,在每一處地方, 都可以發現一個時間的祕密。

這多像以前的我呀!總是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盯着一臺掛鐘。“滴答,滴答,邁着輕盈的步伐走過, 也不留下一點兒痕跡,直到它的鈴聲”鈴鈴“的響起時,才意識到馬上要去寫字, 才立起身趕向書桌,認認真真的寫字,不一會兒, 時鐘又開始響了起來,看看這住在框中的兩個小人啊!賽跑地如此飛快, 讓我措手不及,雙趕往去做下一件事情。 就這樣,年復一年, 日復一日,時間如繁星一樣到處閃爍着,它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顯得勿匆了,使我漸漸瞭解它,發現了它的蹤跡。

我調皮的時間啊, 轉眼間漸漸消逝了,令人有些無法習慣,可是它總是激情澎拜地行走着,不等人。還有一篇文章,是我較爲喜歡的《暮色中的炊煙》遲子建對炊煙十分了解,知道什麼時候的炊煙 朗,什麼時候的炊煙氣者遊煙之後,她識得了一位俄羅斯老太太”老毛子“”老毛子“爲人很好,總是招呼她去家玩,她的走路姿態,跳舞動作,我都記在心裏,只可惜在冬天,老毛子靜悄悄地走了。

文中的”老毛子“雖是一位俄羅斯老太,卻已加入中國籍,算半個中國人吧,雖然村中不太有人與她交際,但人人都惦念着她。使我覺得這世界上的人情,即吏大家不是很離開,可依然會互相惦記, 詢問關心,人情的不,溫暖使這個位處

北極寒冷的小鎮添加一陣暖意。

這就是一位純真女作家所作,瑩瑩白雪,總像霧纏繞字裏行間。

週末的早晨,我又拿起了《遲子建散文》。雖然早已看完,卻還是按奈不住內心的激動,我再一次讀起了那篇令我爲之一顫的故事。

其實,這本散文集本身就是經典,裏面寫了許多具有人生哲理的故事,這大都隱藏在生活中,只是人們還未發現罷了,可遲子建卻一一發覺,也許就是這細膩的心,造就了遲子建唯美、感人的筆風吧!

在這衆多故事裏,《一隻驚天動地的蟲子》這篇短文令我動容。

此文主要講了:”我“去給菩薩上香,一隻米粒兒大的黑蟲被香氣吸引,想爬上香臺。這個任務對它來說簡直難如登天,可它並無懼怕。第一次,它失敗了。”我“以爲它會放棄,但接踵而至的卻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不論”我“百般阻撓,不論條件多麼嚴峻,黑蟲始終都堅定一個信念:爬上去。第二天,它死了,可令”我“有了許多感悟。

這是一隻多麼驚天動地的蟲子呀!每次讀完它,我都不得由衷的`想。這隻蟲子或許渺小,但卻是無比強大的,足以驚天動地。因爲它的毅力。

它所擁有的毅力是我們常人所能企及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不止是常人,就連那些毅力超常的運動員們都未必做得到。我被這隻蟲子深深地觸動了,在我看來,它還是一個戰士,一個與命運抗爭,永不屈服的戰士。它也許偶爾會偷人們的食物,偶爾會啃人的傢俱,但這都不影響,因

爲對於一個戰士來說,它是稱職的。”我將用生命戰鬥至最後一息,永不言敗。“它嘶聲力竭的喊聲彷彿在我耳邊響起。它或許不是一個好蟲子,卻是一名好戰士。

在此,向它致敬!

蟲子都有如此堅強,身爲高等生命――人類的我們呢?

一次小小的失敗便足以壓倒我們。

這也許就是我心頭爲之一顫的原因了。身爲初中生,我們不也與這蟲子一樣,正在與命運激烈地搏鬥,而它,卻用生命告訴了我們一個寶貴的道理:努力是達成目標的必然條件,當然,努力過後不一定是成功,可如果你不付出,就一定不會有希望。不只是成功的人才算成功,渺小的蟲子能夠驚天動地,普通的人們也能擁有精彩的人生!

我緩緩合上書,回味着剛纔的短文,在這短短几分鐘時,我感覺我長大了許多。

我喜歡讀遲子建的文章,我從《遲子建散文》中的文字裏可以感受到遲子建最真實質樸的情感世界,使情感的表達質樸動人,溫婉自然。

遲子建於是黑龍江人,也是當代中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玉米人》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作者向一個賣烤玉米的人買玉米遭到了拒絕,到別處買到了玉米後向他炫耀,他卻坦然相對。玉米人對作者能買到生玉米而感到吃驚,同時又對他自己堅守信仰而感到安閒從容的故事。

文章內容簡潔,卻又無不體現了玉米人那種堅定固執的信念。

標題”玉米人“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指買玉米的生意人,另一方面是指那種淳樸得象”玉米人“一樣勇於付出,堅持自己的信念,拒絕現實利益的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

作者希望她自己也要像玉米人一樣堅持用自己的風格寫文章,即使只有少數人喜歡,她也要像”玉米人“一樣有堅持自我的品質。

文章最後寫”我願意做這樣一個‘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爐子,守着爐子心靈的炭米,爲那些愛我作品的讀者(哪怕是少數),精心焙制食糧。“這句話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主旨句,表達了作者決心向玉米人學習的願望:捨棄眼前的蠅頭小利,不會去爲了迎合大多數人的喜愛而去創作自己不喜歡、不願意創作的作品。寧願選擇冷清的地方,去創作更多,更好的文學作品,哪怕只是爲了少數讀者。

玉米人拒絕利益,堅守的是一份關愛。其實,古今中外也常有很多人選擇堅守,如:陶淵明遠離塵囂,堅守的是一份自適;李太白醉酒狂歌,堅守的是一份自信;文天祥拒絕降元,堅守的是一份節操,貝多芬身殘志堅,堅守的是一份信念,托爾斯泰高齡出走,堅守的是一份樸素的心靈……

結合我們的生活我認爲我們也要學習玉米人那種堅持自我的品質。我們也應該在我們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擁有不斷克服困難,不斷吸取失敗的經驗,不斷進步,不斷超越自我的信念,我們不能做和別的攤主一樣爲了眼前的蠅頭小利就放棄信仰的人。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地做到這些事情呢?

從她的這篇文章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她的堅持與信仰。讓我們把這個簡單而又樸素的道理告訴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吧!

喜歡遲子建,書到的那天,學校恰巧停了電。平日裏總是坐在空調屋裏的學生和老師們都感受到了什麼叫揮汗如雨。上完了課,在如大蒸籠一般的辦公室裏打開了這本《遲子建散文集》,象在大口大口的吃下冰激凌一樣,心慢慢隨着那熟悉的文字風格而沉靜下來。

最先使自己感受到美麗的是那篇《傷懷之美》,她在日記中這樣寫到:

我走出室內溫泉,走向那扇朝向東方的門。站在門邊就感覺到了寒氣,另外兩位女子驚奇地望着我。試想在隆冬的北海道,去露天溫泉,實在需要點勇氣啊。我猶豫片刻,還是將門推開。這一推我幾乎讓雪花給嚇住了,寒氣和雪花匯合在一起朝我襲來,我身上卻一絲不掛。而我不想再回頭,尤其有人望着我的時候,我是絕不肯退卻的。我朝前走去,將門關上。

我全身的肌膚都在呼吸真正的風、自由的風。池子周圍落滿了雪。我朝溫泉走去,我下去了,慢慢地讓自己成爲溫泉的一部分,將手撐開,舒展開四肢。坐在溫泉中,猶如坐在海底的苔蘚上,又滑又溫存,只有頭露出水面。池中只我一人,多安靜啊。天似亮非亮,那天就有些幽藍,雪花朝我襲來,而溫泉裏卻暖意融融。池子周圍有幾棵樹,樹上有燈,因而落在樹周圍的雪花是燦爛而華美的。

我想我的筆在這時刻是蒼白的。直到如今,我也無法準確表達當時的心情,只記得不遠處就是一座山,山坡上錯落有致地生長着松樹和柏樹,三股泉水朝下傾瀉,琤琤有聲。中央的泉水較直,而兩側的面積較大,極像個打漁人戴着斗笠站在那。一邊是雪,一邊是泉水,另一邊卻結有冰柱(在水旁的岩石上),這是我所經歷的三個季節的景色,在那裏一併看到了。我呼吸着新鮮潮溼而浸滿寒意的空氣,感覺到了空前的空靈。也只有人,纔會爲一種景色,一種特別的生活經歷而動情。

特別喜歡她寫的這種獨自享受一種特別生活經歷的動情!一種別人分享不了也無需找人分享的情感!就如自己前幾個月到多年前就夢想去的麗江一樣,我無需讓同伴們知道我內心無法用語言描繪出的感慨。當然,同伴也報無法理解爲何我會在離開麗江後一次次的夢見它的原因。這是一種只有獨享的傷懷之美!

《遲子建散文集》已讀完月餘,總想寫點讀後感,可一時總找不出時間。今天稍有點時間,突然又改變了主意。只想把當時的旁批作一整理。想必那纔是最直觀、最真實、最有意義的感想。於是錄下,以供交流。

而由這寂靜和昏暗生髮出的幻想,也會像河裏遊蕩的小魚一樣地活躍。——《魯鎮的黑夜與白天》

旁批:思想的源頭是幽靜。現實是一,想象力是三,作品是萬物。

可是再崇高的定義,也不如生命本身的存在更富詩意。——《最蒼涼的海岸》

旁批:每一個鮮活的生命,都是一首動人的詩。

夕陽把河面當成了宣紙,在上面潑灑暉墨,時而濃烈,時而疏朗。——《非洲木雕的“根”》

旁批:將造化之佳作呈現給人們。

我從這些非洲木雕對男性的“根”的處理上,看到了非洲藝術的“根”,那就是內斂的激情和含蓄的美。雕刻者把非洲男人身上的雄性特徵,與泥土、生靈和器物融爲一體,我們既可體會到他們的古樸的生活方式,又可領略到簡約、純淨之美,而這是藝術的至高境界。難怪這些木雕吸引着我,一次次地讓我在如夢似幻的黃昏時靠近。——《非洲木雕的“根”》

旁批:中國上乘的藝術,歸“根”結底是一幅幅山水寫意畫。

撫琴者完全可以把琴置於膝上,與松濤和流水唱和。由此說來,真正的風雅是私人化的。難怪王維在《竹裏館》裏這樣寫道:“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蒼蒼琴》

旁批:從孤獨中走來,與知音者相遇。

莫斯科的東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環繞的小城——弗拉基米爾,城邊有一座教堂,裏面有俄羅斯大畫師安德烈·魯勃廖夫的壁畫作品。我看過關於這位畫師的傳記電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畫,有一種驚喜的感覺。教堂裏參觀的人並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魯勃廖夫留在拱頂的畫作。同樣是畫基督,他的用色是單純的,赭黃佔據了大部分空間,彷彿又老又舊的夕照在瀰漫。人物的形態如刀削般直立,其莊嚴感一覽無餘,是宗教類壁畫中的翹楚。我在心底慨嘆:畢竟是大畫師啊,敢於用單一的色彩、簡約的線條來描繪人物。——《光明於低頭的一瞬》

旁批:大道至簡。

教堂裏偶爾有遊客經過,她絕不張望一眼,而是耐心細緻地鏟着燭油,待它們聚集到一定程度後,用笤帚掃到鐵鏟裏,倒在撮子中。她做這活兒的時候是那麼虔誠,手中的工具沒有發出一聲刺耳的響聲,她大概是怕驚擾了上帝吧——雖然說幾個世紀以來,上帝不斷聽到刀戈相擊的聲音,聽到槍炮聲中貧民的哀號。——《光明於低頭的一瞬》

旁批:我不相信上帝的真身,我只相信上帝的靈魂。縈繞着這靈魂的,是一片片虔誠。

光明的獲得不是在仰望的時刻,而是在低頭的一瞬!——《光明於低頭的一瞬》

旁批: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由此可見,骨氣所在,便是光明。

是的,我們要給自己多亮幾盞紅燈,讓生命有所停頓,有所沉吟。這樣的紅燈,就是我們生命中不息的火焰!只有這樣,弱的生命纔會變成強的生命,暗淡的生命纔會變成有光華的生命!當生命的時針有張有弛、疾徐有致地行走的時候,我們的日子,纔會隨着日升月落,發出流水一樣清脆的足音。——《紅綠燈下》

旁批:生命本是一首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樂曲。不能亂了節奏,壞了旋律。當然,有的急促短暫,有的舒緩悠久。而生命之曲的調子常常是由我們自己定的。

即便身居鬧市,也不會爲浮塵所迷。只要你心靈廣闊,大海就會在眼前。——《鬧市中的大海》

旁批:鬧市是檢驗心靈大海的考場。

從山上歸來後,老啞巴還在生產隊裏鍘草。一早一晚的,仍能聽見鍘刀“嚓——嚓嚓——”的聲響,只不過聲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鍘刀鈍了,就是他的氣力不比從前了。那一年,他沒有在場院的圍欄前種花,也不愛打掃院子,常蜷在角落裏打瞌睡。隊長嫌他老了,學會偷懶了,打發了他。他從哪裏來,是沒人知道的,就像我們不知他扛着行李捲又會到哪裏去一樣。我們的小鎮仍如從前一樣,經歷着人間的生離死別和大自然的風霜雨雪,達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時靜悄悄地綻放,依然有接替老啞巴的人一早一晚地爲牲口鍘着草料,但我們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原來這小鎮是少了一個沉默的人——

一個永遠無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啞巴與春天》

旁批:啞巴的人格大廈坍塌了。不,是尊嚴大廈!

只是城裏的豆腐不如家鄉的鮮美,大約是水質不同的緣故吧!

旁批:並非水質不好,而是材質有水!

那一時刻我突發奇想:月亮把太陽完全遮住的那一瞬間,它們是否是在浪漫而熱烈地“做愛”?那瀰漫在它們周圍的光芒,一定是它們合二爲一時,體內流淌出的最明亮、芬芳的生命之泉!

在人跡罕至的北極,奇異的天象就像熱戀中情人的眼睛,每一個回眸,都令人心旌搖盪,難以忘懷。——《中國北極的天象》

旁批:太陽和月亮本來就是天地間最深情的一對情侶。

那種曾籠罩着我們生活的郵車離我們遠去了。有誰還能記得人們盼望郵車的那種充滿了渴望和期待的眼神呢?當我們在空中飛越萬水千山時,也在無形中遺失了與山相擁的浪漫和遐思,遺失了駐足水畔思念戀人的那如水的纏綿。——《遠去的郵車》

旁批:遠去的郵車,遠去的思念。

幾年前,我來到鄂倫春人的定居地。我看不到那些騎在馬上的英武的男人了。他們的民族服裝,也只有到了特殊的節日纔會被穿在身上。至於傳說中的“薩滿”,也只有到了爲外地遊客展示民族風貌時,纔會披掛上“神衣”,做一些空泛的動作,全沒了那種與靈魂共舞的“出神入化”的感覺。我在一戶居民的牆角,發現了一隻破敗的樺皮船,它沾滿塵垢,已然成爲這個民族的化石。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在公路上相遇鄂倫春人的馬隊的情形,不由悵然若失。那時馬上的鄂倫春人是那麼地富有朝氣,而他們背後的森林也不似今日這麼因過度的砍伐而稀疏矮小,而是蒼翠繁茂,濃蔭遮天。——《馬背上的民族》

旁批:他們去哪兒了,大概下了馬背,乘坐火車,到北上廣去了罷!

一個人走到生命盡頭時大約就是這副樣子,可以跟最陌生的人講最知己的話,可以毫不避諱地傾訴苦難和不平,沒有任何禁忌和障礙,就像兒童一樣心靈自由。還有,一個人走到生命盡頭時手會不由自主地顫抖,也就是哆哆嗦嗦。

我想我到了那種年齡也會哆哆嗦嗦的。我們都會的。——《盡頭》

旁批:盡頭就是原點。人生是用時間的線條在心靈的原野上畫了一個圓圓的句號。

但日子永遠都是:過去了的就成爲回憶。可它畢竟深深地留在了心底。當我年事已高將檯曆的日子看花了,翻檯歷的手哆嗦不已時,嫦娥肯定還在奔月。——《撕日曆的日子》

旁批:對於愛思考的人來說,他擁有了雙倍的生命。

我知道自己很可能在一生中都處於一種孤獨的境地,但這並不可怕,因爲只有孤獨的人,卻沒有孤獨的心靈。——《黃沙蔽天時》

旁批:我突然間受了莫大的鼓舞,我正經歷着從孤獨的靈魂到孤獨的身軀的進化!

生命本來就是一個謎團。上帝並沒有指明男人女人在人間所做的惟一的事情就是繁殖後代,那麼同性戀者完全有選擇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的自由。在我眼裏,同性戀者都是些愛好神話的人,他們會認爲自己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會相遇另一個浪漫的靈魂,而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也會分娩出後代,這個“後代”也許是我們所望見的月亮旁的雲朵、日出前的霞光等等這些脫離了生活之“重”的輕盈的事物。我想維繫這個世界的,有我們用肉眼能看到的事物,也有我們的凡胎所難以洞穿的事物。那些在昏暗的燈影下擁吻的同性戀者,也許在內心深處也是孤獨的。我們不該恥笑孤獨,因爲我們投映在大地的影子也是孤獨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旁批:揣想只能算是同情,算不上真正的理解。

也許見慣了主人帶着愛犬懶洋洋地走在路上的情景,我覺得這馴犬的男人太冷酷了。有那麼一刻,我甚至覺得他是在虐待動物。訓練即將結束了,他最後一次把木棒丟進海里時,這次他沒有讓它們同時下海。我見木棒越漂越遠,那條狗躍進海里後,被澎湃的海浪打得上下翻騰,有一刻它消失了蹤影,我不敢看下去,以爲它會被捲到海的深處。我擡起頭看了一會天,天上沒有云,很藍,感覺那是另一片海橫在天際。等我耐不住好奇心再看那片海水時,我只看見了綠色的海浪安閒地拍打着礁石,海面沒有木棒,沒有黑狗,我心下一驚,再看那個馴犬者,他帶着一條黑狗已經走得很遠了。正當我爲那條狗的命運而擔憂着時,突然發現礁石中有一團黑色的東西忽隱忽現着,我盯着它看,它終於穿過礁石,露出頭來,竟然是叼着木棒的黑狗!它樂顛顛地奔向主人和它的夥伴,雖然看不到它的表情,但我能想象得出它那得意洋洋的情態。——《邦迪海灘的馴犬者》

旁批:人其實也是大海中被訓的犬。只是人似乎沒有大海中的那隻犬那麼富有情調。

那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雨,空氣驟然變得清爽起來了,這覺得這位女市長其實就是達爾文的一道風景,而且是雨中的風景,雖然有些朦朧,但帶給人的感覺卻是清新的。——《風景》

旁批:文化本身在哪都是風景,除了大自然,它就是最美的風景。

這三位墓主,一個生於唐朝,一個生於宋朝,還有一個是清朝。他們一個是一代詩傑,一個是將軍,一個是布衣。他們生不同時,死卻同處。看來人可以有千萬種的來處,歸途卻只有一個。他們在狼山賞佛樂,聽滔聲,生前的榮辱悲歡,想必早已化爲清風了。——《今日水猶寒》

旁批:化爲清風已經是造化了!

我在閱讀這座城市的時候,它也在悄悄閱讀我。我閱讀它的風霜雨雪,它閱讀我的喜怒哀樂。雖然在這裏沒有浪漫的草地上的閱讀,我一樣覺得愉悅。——《窗裏窗外的世界》

旁批:你也確實是一本耐讀的書!

只有閱讀名家經典,才能品賞到優秀文化——題記

最近,我閱讀了《遲子建散文》,且對部分感興趣的文章作了一些深究。所獲得的感受希望與大家分享,故寫下此篇感想。

遲子建是一位女作家,出生於中國北極村——漠河。1983年開始寫作,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五百餘萬字,出版了四十餘部單行本。這本散文集是她最好的部分文學作品彙總。本書分三輯,共67篇文章,內容形形色色,不過都是經典之作。雖然各篇文章內容差別甚遠,但無論從哪一篇中都能看出作者的進步思想(或是對現實不足的深刻反思)。品讀本書,實在是回味無窮!

儘管我只深讀了部分篇章,但還是收穫不小。我想就其中三篇淺談感想。

《最蒼涼的海岸》一篇表面上是寫作者對二戰中諾曼底登陸戰役的回憶,實際上是在控訴戰爭的罪行。七十年前的6月6日,爲了全世界的和平,288萬盟軍士兵在諾曼底登陸,然後冒着槍林彈雨衝向德軍防線。他們在用屍體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戰役勝利了,但鮮血染紅了海灘。艾森豪威爾將軍作爲這場戰役的指揮官被人們當作英雄永遠銘記,然而那些犧牲的士兵卻逐漸被人們淡忘了。就像作者說的:“有誰還會在意這樣一片墳墓呢——也許是人類爲自己製造的墓葬太多太多了!”人類雖然在六十九前就戰勝了法西斯,但黑暗一直沒有消失,它躲在某個角落裏,伺機而動。躺在龐大墳墓中的戰士們的英靈一直以來似乎都在壓制着黑暗,然而當人們將他們淡忘時,這種壓制力量也將土崩瓦解,黑暗有可能再次籠罩世界。因此,爲了和平與光明,人們應永遠都不能忘記無名的英雄們!

《看見的和看不見的鐐銬》着重寫了兩位俄國文學家,即陀思妥耶夫斯基與托爾斯泰。前者出身貧寒,一輩子與苦難抗爭,他一生創作了大量價值極高的文學作品。雖然負債累累,但他所取得的精神成就讓人歎爲觀止。儘管他戴過四年的腳鐐(服苦役),精神與思想卻沒有受到禁錮,這不難解釋爲何有八萬人給一個窮作家送葬的原因了。托爾斯泰與其相似,生前也戴過鐐銬,但這是一副無形的、伴隨終生的鐐銬——他的貴族身份!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貴族身份爲何是鐐銬呢?對於一位崇尚自由平等的文學家而言就是如此。他的一生不僅創作了大量經典著作,更做出了許多向俄國農奴制挑戰的行動(解放莊園奴隸),這都是爲了掙脫“貴族”的鐐銬。當這位偉大的靈魂走向天國時,鐐銬終於斷裂了。如果所有人都擁有一顆偉大而高尚的靈魂,那麼再結實的鐐銬都無法桎梏住他們。

《不忍的句號》一篇是寫中國近代一位著名變法家——康有爲。當時中國內外交困,他深感中國之貧弱,需變法改革。便與梁啓超等人一起掀開了“戊戌變法”的大幕,還先後創建了強學會等變革團體。然而好景不長,維新僅百日便以失敗告終。回國後,他卻判若兩人。梁啓超與康有爲雖同爲維新人士,而前者終生主張“革新反帝”,康有爲卻在變法失敗後消極守舊了,這與他自相矛盾的思想觀念不無關係,難怪作者評價他不是一個堅定的理想主義者。康有爲的墳墓是圓形的,像是他人生中一個不忍的句號。變法維新的曇花一現可能是外因所造成的,而他個人的悲劇更多源自複雜的內心。一個想爲國家開出“良方”的人卻被同樣的“頑疾”打垮了。可見,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堅定理想。

讀散文不僅要讀內容,更需要品味含義,這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人有時會處於黑暗之中,但我堅信:無論黑暗多麼可怕,總會有人將光明迎來!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