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小學生道德發展

小學生道德發展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學生道德發展。孩子是媽媽們的心尖,孩子需要從小培養,現在培養好小學生道德發展對孩子將來有很大的幫助。接下來就由小編帶大家詳細的瞭解小學生道德發展的相關內容。

小學生道德發展1

鍛鍊學生的德育意志,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爲習慣尤爲重要。

許多學生不乏道德認識,知道要怎樣做而不應該怎樣做,但往往禁不住某些事情的誘惑而人爲地犯錯誤,或情緒被激化時而犯錯誤。

這些同學所缺乏的就是道德意志力和良好道德行爲的養成。可見,教師在德育中鍛鍊學生的道德意志、培養學生道德行爲的重要性。

小學生道德發展

那麼教師應該怎樣去做,才能鍛鍊好學生的道德意志,培養好學生的道德行爲呢?“小學兒童的品德是從習俗水平向原則水平過渡,從依附性向自覺性過渡,從外部監督向自我監督過渡,從服從型向習慣型過渡。”

既如此,“壓”也不失爲一種方法,說“壓”有些不太合適,要說嚴格要求更爲妥當。人都有自覺能動性,但人的自覺能動性往往具有一定的範圍,並不是每一項紀律都能自覺的遵守,每一項任務都能自覺的履行,每一件事情都能自覺的完成,也就是說人還有一些不自覺性。對小學生而言由其如此,表現在道德品質上,自覺能動性越強的學生道德品質九越高,反之亦反之。對於“反之”的同學,就需要我們的嚴格要求,使之養成習慣,形成爲自覺能動性。當然,嚴格要求是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爲前提的。

其次,反覆實踐道德行爲。人們只有在反覆的道德行爲的實踐過程中,才能加深道德認識、鞏固道德情感、鍛鍊道德意志,也只有在反覆的道德行爲的實踐過程中,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自覺性,完善和穩定道德品質,以便在以後指導其行爲。拿一件小事來說,教 師如果常常帶領學生做一些“幫一幫”、“扶一扶”、“掃一掃”的好人好事,久而久之,等學生養成習慣了,即使是沒有教師的帶領,他們見到這些事情也會自覺的去做。因此,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將道德認識轉化爲道德行爲反覆的實踐。

再次,還要注意德育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良好的行爲習慣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也是可以改變的,同樣,不良的行爲習慣受到良好環境的影響也是可以改變的。影響學生品質的德育環境的範圍很廣,主要包括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在社會,網吧、遊戲廳、公共場所、人際關係、社會風氣;在家庭,父母的言行、家中的一些書刊及物品;在學校,教師的舉止、同學間的交往、校園文化、學校風氣,着一些都嚴重影響着學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爲。良好的班集體、和諧的人際關係、健康的周邊環境、良好的校風都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施加着道德教育。有利於學生道德認識的形成,有利於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有利於學生道德意志的鍛鍊,影響着學生的道德行爲。

所以,德育環境的建設不容忽視。

小學生道德發展2

小學生道德發展有效途徑

一、新媒體環境對小學生道德發展的影響

(一)影響小學生道德判斷的發展

小學階段的兒童正處於道德發展的轉折期,要更好地促進小學生道德判斷的發展,更多地需要外在的制約。隨着年齡的增長,兒童的道德發展逐漸由外在的制約向內在的自覺性過渡。因此,外在的環境是影響小學生道德判斷髮展的主要因素。道德判斷是道德認識的重要內容,“道德認識主要指兒童對社會道德規範、行爲準則、是非觀念的認知。”有了良好的道德認識才能更好地指導行爲,使其在一定情景中是合理正當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手機等通訊設備越來越普及,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變得多樣化。新媒體環境具有大衆性。學生除了要受到學校道德教育的引導外,不免會去嘗試、瞭解這種新興的媒體形式。今年8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了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中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總數已達7.10億,其中年齡低於10歲的網民超過2000多萬。與2015年相比,10歲以下兒童羣體所佔比例有所增長,互聯網正在不斷向低年齡段滲透。可見,小學兒童在網絡使用中已經是個不容忽視的羣體,在一些較爲常見的社交平臺,如微信、微博以及各類移動應用軟件中,我們都會看到很多小學生的身影,他們會對一些社會現象大膽做出評論,發表自己的看法,而這些看法有些是偏激的也有些是極端的,他們的道德認識還處於較爲模糊的階段,他們在行爲的標準、社會道德的規範以及是非觀念的認知上都是不完善的,會受到網絡上一些負面信息的影響,在其進行行爲推斷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定的偏差。行爲後果是小學生做出道德推斷的重要依據之一。在新媒體環境中,兒童往往會通過所觀察到的網絡事件的後果去判斷這件事情的好壞。而事實上,這個事件的後果本身就需要首先做出判斷。因爲這個後果並不是他們親身經歷的,不能切實去體會。所以他們可能是受一個已經被判斷過的後果所影響而做出評價。根據小學兒童道德發展理論,此年齡階段的兒童很難去做出明確的分辨,所以小學生的道德判斷的發展在這些大量網絡互動中不免會受到一些影響。

小學生道德發展 第2張

(二)阻礙小學生自制力的養成

小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爲的自覺性和對自我的控制力是道德意志的重要體現,是規範自身行爲的內在約束力,即自制力。因此,自制力的培養是良好行爲習慣的基礎。傳統的小學生道德成長環境一般包括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道德訓練。新媒體具有交互性、及時性、海量性以及共享性,智能手機的出現成爲新媒體各類平臺的重要載體,不斷更新升級的手機系統更好地發揮了這種作用。當前小學生普遍擁有手機,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聯繫更加緊密,做到及時幫助兒童查缺補漏。但是正因如此,小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新媒體帶來的豐富內容。大量多樣化的信息類型吸引着他們的眼球,一些兒童沉溺於手機或是電腦遊戲。近幾年,新聞報道中不斷出現兒童因過度玩手機而導致脊椎損傷等案例。小學階段的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易於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長此以往,不僅傷害身體健康,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兒童自制力的養成,小學生的延遲滿足能力是隨着年齡不斷增強的,新媒體環境中充斥着各種誘惑,已成爲小學生自制力發展的最大阻礙之一。

(三)誘發小學生不良的行爲習慣

道德行爲習慣是一種自動化的行爲動作,它基於一定的道德需要,並且會受到榜樣、行爲後果、行爲目標以及社會性目標等的影響,進而改變或形成某些行爲習慣。小學階段是培養兒童道德行爲習慣的最佳時期。“道德需要的內容、程度直接影響着道德行爲。”道德需要是指在一定社會或集體中人們將所要求的道德原則和規範轉化爲內在道德要求。“人們之所以有道德需要主要是認識到道德原則和規範具有協調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功能,爲人們的道德生活所必須。”因此,小學生的道德行爲與其道德需要是緊密聯繫的。道德需要的內化需要一定的外界引導,激發主體從內部實現轉化是一個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小學生的道德需要在新媒體環境下,由於道德認識還處於初始階段,會易於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不能正確理解道德規範的內涵,使內在的道德要求影響道德需要的形成,表現爲行爲上的缺失。網絡上的一些行爲是小學生易於效仿的榜樣,這種行爲的後果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損害他人利益等。較爲常見的就是網絡罵戰,很多是年齡較小的小學兒童,這種網絡暴力很多時候比身體上的傷害更加巨大。而參與這種活動的兒童表現爲長期處於網絡之中,較少參加課外活動,以及長此以往而導致的性格冷漠、孤僻,與同學之間產生矛盾更多的是到網絡上去發泄,而不願交流、溝通。師生之間的交往也會易於出現衝突。另外,新媒體包含的海量信息,使得小學階段的兒童接觸到超越其年齡的內容,當前的小學生常被人們稱“早熟”,然而這種“早熟”一般指他們知曉很多事理,在認知上高於實際年齡,但是經驗和閱歷還是很欠缺,會導致一些不理智的衝動,如一些師生衝突、校園暴力等。然而這樣的道德需要並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在這樣的道德需要下往往會導致其道德行爲的缺失。

二、完善新媒體環境下小學生道德發展有效途徑的建議

(一)正確引導小學生道德判斷的發展

1、建立班級網絡互動平臺班級網絡互動平臺是利用網絡技術去模擬一些新媒體信息傳播方式,圍繞一些班級活動進行交流的模式,目的是引導小學兒童在新媒體環境中的行爲判斷能力的成長。這個互動平臺的設置與小學生日常所接觸的網絡形式相類似,使其在現實生活中在接觸到類似情景時能夠起到遷移的作用,進而做出恰當的評判,促進認知發展,深化內在的道德認識,提高道德判斷的能力。以班級或者學校爲單位開發新媒體平臺的網站或電子信息共享平臺,貼近小學生日常網絡活動的情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研製手機版和電腦版。首先要對班級或者全校的學生做一定的調查,確定學生是經常處於什麼樣的新媒體環境中,這樣使網站的開發有一個明確的方向,能夠更好地對其產生積極的影響。然而這需要專業的信息技術人員,以及教育理論研究者和教師的參與,各方合作才能更好地建立起這個模擬平臺,成爲引導小學生道德發展的有效路徑。

2、制定手機管理制度手機管理制度是指爲了使小學生能夠有效使用手機所制定的一些措施。一方面針對在課堂活動中所產生的影響。當前對學生上課使用手機的主要處理辦法還是採取沒收的形式,但是這樣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事實上反而會增加師生間的矛盾,小學生的思維認知還處於初級階段,不能理解這種行爲是爲他好,而教師也往往採用強硬的態度,這是一種師生互動中的思維定式,而因此引起的誤會與衝突往往被人忽視。久而久之,難免師生關係惡化。制定手機管理制度的目的是嚴格控制學生的使用,培養小學生的延遲滿足能力,使其他影響、尤其是學校教育的引導作用發揮出來。手機管理制度要依據學生的必要需求來制定,採取統一保管的形式。另一方面手機更多的是爲了家長與兒童之間保持必要的聯絡,所以在制定的時候既要對學生進行課堂管理,同時也要考慮手機的真正用途,培養學生良好的使用習慣,使道德認知的發展得到積極的外界影響。

(二)加強小學生道德意志品質

1、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人間本有的道德性,蓋於骨肉之間最爲自然,且天真流露,毫無修飾。”64一個人基本的道德認知與行爲始於家庭生活,來自於日常生活中與家人之間的交往所養成的德行,處於主導地位的家長是兒童行爲規範的引導者。因此,即使進入學校,家庭教育的影響也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道德發展初期的小學兒童。學校的教育更多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已養成的他律習慣的基礎上,通過一些直接或者間接的途徑來引導兒童。所以家庭教育從一定程度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學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對小學生的意志品質的培養具有很大的推動性作用。小學生的道德意志品質是指小學兒童在學校或社會活動中,在其遇到或處理一些行爲事件時所展現出來的自覺性、堅韌性以及自我控制力。新媒體環境中的小學生很難把控新鮮事物的吸引,道德認知的不足易於導致片面的道德判斷方式,對於事物的評判標準更多的是通過自身的主觀喜好,如果沒有外界的及時監督會過於依賴和沉迷新媒體技術帶來的信息便利性和娛樂性。家長在學校道德教育外要嚴格把控兒童對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的使用時間,並瞭解兒童對於哪些信息關注度較高,進而給予正確的引導,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爲兒童良好自制力的發展打好基礎。

2、關注小學生的自我管理小學生的自我管理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對自身道德品質的自我評估,是一種內在的、自發的、主動的監管方式,它是小學生的道德發展由他律向自律過渡的關鍵內容。通常包括自我激勵、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等。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對自我的管理會表現在其面對具有一定誘惑力的事物時所做出的'反應。良好的自制力更多的來自於對自我的靈活調控能力,而更高層次的道德意志以此爲基礎。因此,家長和教師要關注小學生自我管理情況,新媒體環境對小學生的誘惑力很大,而這又是無法避免也不應去迴避的,面對這項現代化技術,學生要去了解,同時也需要克服一些弊端。另一方面是小學生羣體之間的管理,這種途徑是從整體的角度出發,是一種學生自治的形式。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一些羣體活動,互相監督、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這些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權,通過討論,制定一些規則,使管理活動有依據可循,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三)充分認識迴歸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理念

迴歸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理念是一種相對於傳統的學校道德教育的觀念。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小學生的外部世界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和複雜,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更有助於小學生道德需要的發展。新媒體環境對小學生社會化程度的影響是高於其年齡特徵的,網絡世界中人們在一般情況下並不瞭解周圍的人是誰,在進行的是一個相對平等的交流。道德需要具有發展性,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道德需要,因此內在的道德要求就不同。在某些情境中小學生會面臨高於其水平的道德要求,但實際上他們並不能形成相應的道德需要。生活化的教育模式是通過直接的道德訓練途徑幫助兒童補充這種欠缺的需要,培養道德信念,使兒童在網絡互動中的行爲符合相應的道德標準,並內化爲內在的道德要求,從而爲養成良好道德行爲習慣奠定基礎。但是這種理念並不是單純地將日常生活的內容直接搬運過來,而是要從人性的角度讓學生體會生命的價值與關懷,培養道德信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學校組織教師自主開發生活類課程,創造模擬情景,讓兒童接觸一些社會行爲,並觀察、適當引導或提示其做出判斷。這些情景的創設可以根據一些真實的案例或事件來研發,並且此類課程不應做分數評價,而應根據小學生之間的不同差異給出相應的建議。另外,還可以佈置一些此類型的作業,如對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做一個記錄,之後寫出自己的感想與做法,教師或家長給予一定的反饋。“品性的養成,必須是先由家庭做基礎,學校繼續之,社會輔助之。”63人的道德發展水平更多的是受到環境的影響,因此隨着生活環境的變化,社會的道德準則也在不斷的變化。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人們的生存環境更加新鮮、複雜。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新媒體滲入到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之中,並且新媒體時代纔剛剛開始,未來將會在更多方面發揮作用。小學階段的兒童道德發展處於關鍵期與轉折期,更不能忽視其在新媒體環境中的影響,教師、家長做好監督的同時,還要思考怎樣利用新媒體技術服務教育,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如新媒體的及時性特徵可以爲師生提供實時溝通,一些信息的傳遞也變得快速、簡單,也是對人力、物力的節省。因此,要積極引導小學生適應網絡活動,而不應採取迴避的方式來避免它的影響。而什麼樣的道德教育途徑能夠更加有效地幫助小學生預防或克服新媒體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隨着時代的發展可能還會出現新的特點,今後仍更加需要人們不斷地進行探索與研究。

小學生道德發展3

小學生道德行爲的發展有什麼特點

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對於兒童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和適應集體生活,都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 從心理學看來講,人的道德品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道德意識的發展和道德行爲的發展。道德意識是掌握首先原則或信念;道德行爲是將這些原則和信念在一定場合付諸行動的能力。

小學生道德發展 第3張

一、 道德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掌握道德原則和信念是道德意識形成的標誌,從小學階段開始,兒童開始具備了自覺運用道德意識來評價和調節道德行爲的能力。小學生道德意識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道德知識的理解上,兒童從比較膚淺的、表面的理解逐步過渡到比較精確的、準確的理解。

2、 在道德品質的評價上,兒童從只注意行爲的效果逐步過渡到比較全面地考慮動機和效果的統一關係。

在道德原則的掌握上,兒童的道德判斷從受外部情境的制約逐步過渡到受內心的道德原則或道德信念的制約。

二、 道德行爲的發展

小學生的道德行爲屬於依從傳統慣例行爲型,特點是符合社會提倡的模式,遵從集體的決策,自己很少採取單獨的主張。

在整個小學階段,小學生道德意識與行爲基本上是協調的、相稱的。但是其中還有這樣一種規律,即兒童年齡越小,言行越一致;而隨年齡增長,逐步會出現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分析小學生言行不一致的原因,研究者認爲,可能是由於模仿、出於無意、在不同人面前有不同行爲表現、只會說不會做等等。針對小學生這種言行不一致、言行脫節的問題,教育者應該做到正確瞭解兒童的內心情況和體驗,針對實際情況,採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不應該一味地責怪、懲罰。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