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家長那些自認爲善良的可怕想法

家長那些自認爲善良的可怕想法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長那些自認爲善良的可怕想法,在日常生活中,每個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是不一樣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家長的想法不盡相同,下面小編爲大家分享家長那些自認爲善良的可怕想法,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家長那些自認爲善良的可怕想法1

“我和丈夫看書的時候,孩子要麼無所事事地在一旁待着,要麼就看漫畫書。我們夫妻和睦,也從不恐嚇孩子,希望他長大成才,但卻不知道如何是好。”這位母親因爲孩子不學習而只看漫畫書而擔心。

父母不能因爲這個原因責怪孩子。孩子不會考慮到自己的未來,對能給他帶來更多歡樂的漫畫書當然是情有獨鍾。和孩子好好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爸爸媽媽覺得,現在覺得好的東西,以後不一定對你好。你現在覺得看漫畫比學習更有意思吧?但是就像好吃的吃多了之後便會肚子痛一樣,如果現在光看漫畫書,以後你的思維就會不夠開闊,變得不會思考。”

這樣的道理只有具有一定人生閱歷的父母才知道,孩子還不懂得未來的意義。如果父母因爲孩子不學習而責罵他,最終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討厭學習。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溝通而不是責罵。

家長那些自認爲善良的可怕想法

此外,儘管媽媽非常自信地認爲夫妻關係和諧,但這也許只是一種錯覺。夫妻關係再和諧,難免會有一些小摩擦。

這位媽媽說“夫妻關係和諧”的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和丈夫讀書時學習成績不錯,關係也很好,孩子怎麼會這樣子呢?

聽了這位媽媽的話,我不禁想起在美國講經時,有一位前來修行的婦人。她結婚已經有17年,一來到修行的地方,便開始爲家中的一切擔憂。

“我不在的時候,丈夫飯吃不好,也不會照顧孩子,估計沒辦法出門上班。”

“您請放心吧,不會不方便的`,說不定丈夫還因爲您不在沾沾自喜呢。”

“您是不知道,我丈夫啊,沒有我,根本沒辦法活下去的。”

於是,她便開始跟我講丈夫對自己有多依賴。

“沒有我,他連衣服都不會穿。早晨。我幫他穿襪子穿襯衫打領帶,他吃完早飯便穿着內衣坐着,等我洗完碗筷幫他穿戴整齊後,他纔出門。儘管這樣,我從來不跟他囉嗦抱怨。”

但是,丈夫送她過來,臨走時對我說:“大師,在這待上幾天,她是否就能變得正常一點兒?”

丈夫與妻子的想法大相徑庭,丈夫是希望妻子能夠改變才把送她來修行。

但是這位婦人卻始終執迷不悟,無法逾越自身的屏障。經過五天的修行,本應該悔過,但她卻沒有任何起色。而其他人經過磨練之後,皆有所改變。

一直自認爲很完美的她看到一起修行的人心態都有所改觀,自己卻一成不變,她纔開始反思自身的問題。

“我是不是真的有點兒固執啊?”

“您自己是怎麼知道的呢?”

“看到別人的變化我便想到了自己。”

一兩個月之後,這位婦人的姐姐打來電話說:“我妹妹真的和以前不一樣了,您是怎麼做到的?”

婦人回家後,有了很大變化,丈夫也感到很高興,於是他也參加了第二批的修行。修行過程中,他向我傾訴了妻子曾經讓他很惱火的事情。

“衣着方面,我喜歡樸素大方簡單自然,但妻子卻異常挑剔。西裝襯衫領帶必須配套,有時候甚至連穿的襪子和皮鞋都要管。因爲這些,我感到很壓抑很惱火。妻子在打理家務照顧孩子等方面都很細緻,無可挑剔,但惟獨這一點成爲我們經常吵架的原因。我的穿着有一點不合她的心意,她就喋喋不休,最後還讓我必須全部脫掉,從頭換到腳。以前經常因爲這事吵架,後來我乾脆不穿,坐在那裏等着她拿給我穿。有時,我有急事要出門,她也會拉着我讓我換領帶換襯衫,每當這時我都想把衣服都扔到地上,用腳踩得稀巴爛。”

我也知道,妻子的行爲也無可厚非,只是因爲她是個善良賢惠的女子。但有時候我們對自己的錯誤可能一無所知。儘管認爲夫妻關係和諧,但卻有可能隱藏着一些問題。

自認爲善良的想法是非常可怕的,世界上最可怕的女人便是善良的女人。我經常告誡男人要對善良的女人有所提防。善良的女人從小就到處受表揚,所以往往意識不到或者無法想象自己的過失。

或許在那位來傾訴的媽媽看來,孩子沒有遺傳父母愛學習的精神。但事實上可能家庭環境對孩子產生了影響。媽媽誤解了“孩子像父母”的含義,纔會產生孩子不像父母的錯誤想法。就算父母小時候學習再好,但是孩子並沒有看到父母認真學習的樣子。孩子從出生到現在,他所能看到聽到感覺到的家庭環境纔是影響他的重要因素。

這位母親應該先自我反省,覺悟出問題的原因所在,最後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

家長那些自認爲善良的可怕想法2

如何才能更好地瞭解孩子的心理

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有一個時期寶寶會把一切東西都視爲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動能力的。因此,我們常看到這個時期的孩子與枕頭“談心”,與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講話”。

孩子的這種泛靈心理,對我們的家庭教育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年輕父母該採取什麼樣的對策呢?

對策一:用擬人化的方法來回答孩子所提出的“棘手問題”

孩子是好奇的。從2歲末期開始,寶寶就會對我們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的答案是這個時期的寶寶心理水平難以理解的,但是對孩子的提問我們又不能不回答,否則寶寶提問的次數就會減少,甚至會使他對事物失去應有的好奇心。

對於孩子的提問,我們可以根據他的心理特點,採用擬人化的方法間接地回答。

問題1:“月亮爲什麼跟着我走?”

“大概是月亮喜歡你,所以跟着你走。”這樣的回答,總比你對孩子說“你還太小,爸爸告訴你,你也不懂”更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

問題2:“魚爲什麼會有魚鱗?”

“就像你在游泳時要穿游泳衣一樣,魚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魚鱗就是魚的游泳衣。”

問題3:“太陽爲什麼會落下去?”

對於這個問題,如果你是從太陽與地球的關係上回答,或者是用動力學原理來科學準確地回答孩子的上述問題,這個時期的孩子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但是你可以這樣回答:“一到晚上,動物們回家睡覺了,太陽公公也到山的那邊去睡覺了。”這樣的回答同樣可以使得孩子得到相應的心理滿足。

家長那些自認爲善良的可怕想法 第2張

對策二:培養寶寶的愛心與同情心

比如,父母可以將物“擬人化”以激發孩子的泛靈心理,使之產生移情心理,進而理解和形成相應的良好習慣。

提醒:

平時不要給孩子講有恐怖情節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視節目。因爲這個時期的孩子容易受泛靈心理影響,它們很難區分現實與虛構,他們往往把畫冊、影視、故事裏的鬼怪、猛獸、機器人的故事情節或形象和現實生活混淆,對恐怖的畫面內容尚缺乏分析能力,以爲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影視節目或故事中的妖魔鬼怪,因而產生不該有的恐懼心理,有時甚至還會產生幻覺。因此,我們除了在語言、圖畫等方面應刪除會使孩子產生恐懼、被傷害的內容外,還應儘量避免讓孩子看帶有恐怖鏡頭的影視節目。這樣將有益於發展孩子勇敢、大膽、無畏的品質,進而有益於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

注意:

不要有意無意地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來爲其行爲的過錯推卸責任。現實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孩子不小心被木條絆倒,帶孩子的成人往往會一邊撫慰孩子,一邊指使孩子或幫孩子去“打”或“罵”那將其絆倒的木條。由於受泛靈心理的影響,一般的孩子都會在“懲罰”木條而獲得“報仇”後,逐漸恢復內心的平衡。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妥的。因爲這等於爲孩子推卸責任,這不利於他們責任感的形成。

專家認爲在幼兒期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泛靈心理,就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爲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家長應當有所瞭解。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