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2歲前滿足孩子對親人的依戀

2歲前滿足孩子對親人的依戀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歲前滿足孩子對親人的依戀,讓你的寶寶越來越聰明,未來的好壞,取決於孩子現階段的成長,父母對於孩子不必急於求成,多多陪伴孩子,看完2歲前滿足孩子對親人的依戀,學着啓蒙家裏的小天使吧!

2歲前滿足孩子對親人的依戀1

一位媽媽談她的問題:

我有一個8個月大的兒子,睡眠質量不好,長得瘦瘦的。我常爲他的睡眠問題與公婆、丈夫發生爭執。有一次,兒子有5個小時沒睡覺了,老是打哈欠,但又不肯睡。公公就說:“他困了,快揹着他睡吧。”我聽別人說,讓小孩子從小獨立睡覺可以培養他的獨立性,如果常揹着他睡,會養成依賴性。以後不揹他,他就不肯睡了。因爲各自的觀點不同,發生了爭執。這樣的情況常常會發生。

2歲前滿足孩子對親人的依戀

朋友的孩子都長得胖胖的,蠻可愛的。她們見了我的兒子總會說:“個子怎麼這麼小啊聽到這些話,我很難過,也很困惑。親戚的小孩子2歲半了,白天困的時候也是他母親揹着他睡到醒來爲止的。我不希望兒子在會說會走時也養成這樣的壞習慣,就不讓婆婆這樣做。一位朋友說:“你如果希望兒子胖起來,能讓他睡着就行了,管他什麼方法呢?”她說的也有道理。

有時兒子哭得厲害,婆婆就揹着他,說:“哪有做媽的讓兒子哭卻不理的。你這是沒盡到責任。”真的是這樣嗎?

爲什麼我總與家裏人的育兒觀點不同?是我閱讀育兒方面的書籍太多的緣故嗎?公公常說不要老把書裏的做法搬到兒子身上實驗,這不是折磨人嗎?就連丈夫也站在他父母那邊。我母親老是說:“你就不能按老人家的方法做嗎?我們不也是這樣帶大孩子的嗎?”

唉,爲什麼所有的人都責怪我?我常問自己:“是我太固執了?太狠心了嗎?我做錯了嗎?”卻總也得不到答案。我該怎麼辦呢?

當然,僅從上面的描述要分清是非曲直是很難的。感覺在道理上你是對的,在與孩子的關係上公公婆婆是對的。我個人願意支持你的家人,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你的孩子才8個月,這個年齡的孩子與母親有一種天然的依戀需求,總是想纏着你,一天24小時每一秒離了你都不行。一歲前的孩子是個新生兒,這個世界對於他還非常陌生,他樂意與母親結成一種共生關係,誰也離不開誰。一個孩子如果發育不好,睡眠與飲食出現問題,除了醫學上的原因外,兒童心理學家把這種發育延遲看成是孩子的一種憤怒,對存在世界的一種拒絕。引起這種現象最大的可能是母親過於拒絕孩子對她的依戀,過早地制定睡眠與飲食規則,使孩子無法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失去這種安全感的孩子會有許多壞毛病,正如你信上說孩子需要揹着睡,爲什麼要有人揹着睡,因爲他害怕會失去親人的關愛。

在孩子2歲前,建議你更多聽從兒科醫生與營養專家的意見,孩子的內心結構沒有形成,心理學幫不了太多的忙。2歲前要充分滿足孩子對親人的依戀需要,孩子想揹着睡,你實在不願意,可以買個搖籃,晃着他睡。可以這樣說,2歲以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是合理的,不合理的是大人的應對。有些要求難以滿足,父母要給予其他更多的補償,這樣才能使孩子安安心心地吃飯睡覺,長高長胖。

如果按照兒童發育理論,一歲前缺少飲食與母親的關愛與照料,遭受飢餓、寒冷、孤獨的'孩子常常會表現出情緒煩躁、睡眠障礙、胃腸功能紊亂,直至體重減輕、發育延遲。心理上的癥結可能在成年後出現貪婪、物質欲、不信任他人,低自尊、社會孤獨感,這些都是很糟糕的事。這期間兒童需要完成的發展任務是信賴、依戀、與人關係中的安全感。你要想一想,你的孩子是否依戀你,他依戀你的時候你是否有正確的反應與鼓勵,孩子一旦有什麼需要你是否總能預先察覺,並儘可能地滿足他,他是否信賴你幫助他獲得他想獲得的一切。一歲以前有三個行爲是別人不能替代的,一是哺乳,二是依偎着孩子入睡,三是和孩子親密地呀呀細語,這是母親的責任。過早制定孩子的行爲規則遭受孩子的拒絕(不長大)是意料中的事。

2歲前滿足孩子對親人的依戀2

安全感,從小就該呵護

一、4個月~3歲是安全感形成的關鍵期

孩子4個月~3歲是心理安全感形成的最關鍵時期!如果此時得到充足的心理營養,那麼寶寶就能夠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否則就可能終生尋找,焦慮和自信缺乏長期相伴了。

在嬰兒4個月後就逐漸開始認識媽媽,或其他重要的親人,這說明他們的意識中開始半分化,能夠意識到他人和自己並不是完全一體的。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無法和媽媽真正分離。孩子在前3年非常依賴成人的呵護,以保證成長。一旦和與最親密的媽媽分開就會感覺到恐慌,比如每天早上媽媽去上班他可能會哭得很厲害;而和媽媽一起出去玩,即便放開了媽媽的手,也會不時回頭找媽媽,看媽媽是否還在,只有看到媽媽,他纔會覺得安全。

直到3歲以前,安全感對孩子來說都是非常重要,就如同生命一樣。

二、嬰兒期建立安全感,將影響孩子一生

那麼安全感從何時開始建立呢?研究“依戀”的美國心理學家曾說:在嬰兒期沒有建立強烈和安全的依戀關係的孩子,一生中都將缺乏和他人建立深入而親密的人際關係的能力。這樣的論斷或許有些絕對,但通過實驗科學家們發現,在嬰兒時期與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到3歲半時社交能力比未曾建立良好依戀的同齡兒童更爲活躍,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歡迎和追隨,更富有同情心,有一定的領導才能。

相對於那些建立了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未能建立足夠安全感的寶寶容易膽怯退縮、對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心、情緒不穩定,對環境適應力差,難以和別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哪裏有足夠的力量去信任別人呢?當他連信任都不願意去付出的時候,就更不用說能爲對方負責任了。

所以,安全感是一個人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石,家長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自信,勇敢堅強,那麼就要從小給孩子培養足夠的安全感。否則即使成年也依然會膽小怕事,害怕做決定,害怕承擔責任,這多半都與在嬰兒時就未能獲得足夠安全感有關。

三、3歲之前,寶寶別跟爸媽分開住

一個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在0~3歲或0~6歲的階段有沒有跟父母住在一起。如果常和老人待在一起,寶寶一生都會覺得家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那裏。這種孩子的內心往往孤單、不安,無論是情商還是智商發展都不及其他兒童,這樣他們在學生時代可能更喜歡待在學校,長大後也可能更喜歡鋪在工作上,不樂於與親人在一起。

所以,愛對於孩子來說就等同於陪伴,而高品質的陪伴等於時間,沒有足夠的陪伴時間,親子關係就沒有足夠的厚度,而足夠的厚度將給予孩子最好的安全感,也是給予他們最好的心靈禮物。

父母最易剝奪孩子安全感的6件事

1、父母之間關係緊張,經常吵架

父母的關係不和諧,家庭經常吵吵鬧鬧,這是寶寶最害怕發生的事情。父母的爭吵使得孩子對父母的愛患得患失,總是感覺父母隨時會分開。而且寶寶年紀還小,他們不能理解父母爲什麼像仇人一樣互相攻擊,他不能辨別誰是誰非,更不願認定誰是壞的。孩子很容易會有一種感受,就是會認爲父母吵架是因爲自己不好,自己是壞孩子,這樣便造成孩子心理負擔。

寶寶心靈長期被緊張、恐懼、不安折磨着,造成了膽怯、懦弱、自卑的心理,久而久之可能會形成內向抑鬱的性格,不利於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

因此,爲了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父母應該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有什麼問題等到孩子離開後再溝通。如果父母們真的一時衝動在孩子面前大吵一頓,那麼父母也應該在孩子面前和好,並好好向孩子解釋父母爭吵的原因,求寶寶原諒自己的一時衝動,同時也應該要好好地安慰孩子的情緒,鼓勵孩子把心裏壓抑的感受說出來,再針對性地加以寬慰。

2、父母雙方或一方缺乏安全感,情緒多變

如果父母雙方或一方的情緒多變,或者表現得缺乏安全感,會使得孩子無意識地受到了父母的這種消極情緒影響,使得孩子長期處於受驚嚇的精神狀態中。如果母親遭暴力打擊,孩子會感到極度不安全,這種缺乏保護的心理感受使得他產生本能的害怕,令孩子在幼兒園裏退縮,不合羣,害怕與媽媽分離,主動參與活動的欲求低,與同齡人相比,寶寶的各種心智和行爲發育顯得相對落後。

名嘴楊瀾在談及育兒時說過,希望父母儘量要在孩子面前控制好情緒,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或者不斷地宣泄一些負面的情緒,要儘量保持一種冷靜積極的形象,避免做一個情緒化的父母。父母除了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儘量給寶寶傳遞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還應該多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開心地笑,讓寶寶能夠由衷地感受到父母與自己的積極互動,在遊戲和生活中感受到父母滿滿的愛。

3、孩子的基本生理、心理需求未得到滿足

傳統的家庭教育意識就是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因此一些父母會對自己的子女採取嚴厲的教育。寶寶年紀小的時候,他們想要某種玩具就會向父母提出,父母不給買他就在大街上哭鬧,父母嚴厲起來又打又罵,多次如此使得寶寶即使是有想要的東西,他都會抑制着自己的慾望,甚至害怕向父母提出過多的要求。

孩子生理、心理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使得寶寶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缺乏對父母的依賴感和安全感,寶寶和父母之間心理上便產生一道鴻溝。

雖然說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很容易使得孩子驕縱蠻橫,自我中心。但是父母滿足孩子基本的生理、心理需求其實並不過分。這樣子一方面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和關心,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孩子產生一種安全感,讓他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只要自己提出的要求,父母都是能夠儘可能地滿足。

因此,父母對於孩子提出的需要,可以通過多溝通來了解孩子的真實需要,量力而行地給孩子滿足。父母也應該多主動關心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髮展,給寶寶最大的溫暖。

4、父母苛求完美,不能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接納

如果你是完美主義者,那麼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上就稍微地輕鬆一下,給孩子更自由更多的發展空間吧!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事事追求完美,經常要求孩子要盡力去做,要做到最好,其實這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而且父母經常批評孩子哪方面做得不足,而很少給孩子讚揚和鼓勵,使得孩子感覺只有自己成爲父母眼中成功的人才能夠獲得父母的積極關注和愛,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完整的愛,孩子很容易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所以父母就嘗試給孩子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去讓寶寶在錯誤中鍛鍊成長吧!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必過於苛刻,多給孩子鼓勵教育,即使孩子犯錯了,即使孩子沒有獲得第一名,父母都應該要讚揚孩子的進步,給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接納和關注,這樣孩子能夠承載着父母滿滿的愛,大膽地嘗試不同的挑戰,孩子逐漸變得更積極向上,大膽創新地去探索世界,在學習和鍛鍊中茁壯成長。

5、對孩子嬌慣、溺愛

現代獨生子女大多是“集萬千寵愛在一身”,在家庭裏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既不用做家務,也不用去考慮生活中的瑣事,因爲父母給孩子包辦了一切。父母的這種嬌慣和溺愛雖然能夠給孩子遮風擋雨,但這一切都只是暫時的。這樣教育下的孩子往往獨立性比較差,他們甚至難以自理自己的生活,不曾經受挫折的他們總是畏懼困難,心理承受能力很差,這並不利於孩子未來的成長。

這種孩子其實心裏面是很沒有底氣的,他們知道自己能力方面的不足,因此總是要求父母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這最終只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因此,爲了孩子長大後能夠獨當一面,能夠經歷風雨很好地茁壯成長,父母就應該多點給孩子一些挑戰,有意識地鍛鍊孩子的能力,不要因爲愛孩子就給孩子包辦生活。

父母應該從小就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理意識,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多鼓勵孩子接受生活中不同類型的挑戰,讓孩子儘量獨立地解決遇到的困難。

6、父母自卑或虛榮,總是拿孩子和別人比較

孩子最大的敵人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這話一點不假,一些父母或虛榮,或自卑,總是把自己的孩子拿來和他人比較,“你看誰誰怎樣”似乎是父母的口頭禪。孩子每一次取得的成績都會被拿來和他人做比較,孩子在這種壓力下成長,很容易會變得自我期望值低,更在意他人的目光而變得自卑或者自負。

因此,父母請停止這種無意義的比較吧!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因爲即使你家寶寶不是第一,但他是唯一的,他不是完美的人,但是他每天都在努力,每天都有進步。所以,父母就應該讓寶寶自己和自己比,更看重每次取得的進步。

父母應該更客觀地對待孩子的取得的成績和進步,戒掉那些惱人的自卑和虛榮吧,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態度無時無刻都在影響着寶寶的心理,那些所謂的標準和輸贏對於寶寶來說永遠都比不上父母給予自己的無條件的愛和安全感。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