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批評孩子的方法

批評孩子的方法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批評孩子的方法,孩子犯錯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事情,但是每次孩子一犯錯很多父母就不知道該如何進行批評教育,其實這些都是有技巧的,那接下來就來詳細介紹一下批評孩子的方法。

批評孩子的方法

批評孩子的方法1

借景抒情以情感

有這樣一個民間傳說:漢武帝的奶媽在皇宮住了幾十年,不願離開皇宮到外面去生活。但漢武帝嫌她囉唆、好管閒事,打算把她遷出宮。奶媽無可奈何地找到漢武帝的貼身紅人東方朔,請他幫忙說句話。東方朔安慰她說:“當你向皇上辭行的時候,只要加減看皇上兩次,我就有辦法了。”這天奶媽叩別漢武帝,熱淚盈眶,邊走邊回頭看漢武帝。東方朔乘機大聲說:“奶媽,你快走吧!皇上現在已用不着你餵奶了,還擔心什麼呢?”漢武帝聽了,如雷轟頂,想起自己是吃她的奶長大的,她又沒犯什麼大錯,感到十分內疚,於是收回了成命,留奶媽繼續住在宮裏。這個傳說看上去是東方朔順水推舟,讓奶媽不要擔心,放心地離去,暗地裏卻批評漢武帝忘恩負義,但漢武帝卻能欣然接受,這是因爲這個批評委婉而含蓄,無損於君王的尊嚴和體面。

由此及彼、旁敲側擊

這種方法是通過故事、寓言,或者是不點名指責某些人乾的某些事,或是通過與之有牽連的人或事來表達批評。有一位小學語言老師,當他發現學生甲跟學生乙在課堂上閒談時,他並沒有直接批評學生甲,甚至也沒有像某些老師那樣提問學生甲,而是提問乙或學生乙起來念段課文。學生甲沒了談話的對象,同時也意識到老師的間接批評,自然就專心聽課了。還有一位聰明的媽媽,當她那上幼兒園的兒子做錯事而且不認錯時,她總是耐心地坐下來講個故事給兒子聽,故事時裏總有個孩子或者什麼動物做了類似的錯事。講完後,媽媽就問兒子:“故事裏那個孩子(那個動物)錯在哪裏?”兒子按照媽媽的引導去批評故事裏的孩子(動物)。過了一會兒,兒子領悟道:“媽媽,剛纔我也做錯了事。”運用這種形式傳達批評的意思,表明一個道理,既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又不使被批評者尷尬,容易被接受。

避實擊虛,循序漸近

間接批評的對象除了親朋好友之外,有時也可以用於對付那些動機不良的人,使他們深感內疚,不至於在危險的道路上越滑越遠。況且,有的壞人十分兇狠,間接批評更符合鬥爭策略。鄭板橋吟詩驅賊的故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晚年的鄭板橋辭去官職後,“一扇明月,兩袖清風”,帶了一盆蘭花和一條黃狗回鄉隱居。一天晚上,天寒月黑,風雨交加,他輾轉難眠。這時一個小偷溜進了他的屋子,鄭板橋略加思索,轉身低吟道:“細雨霏霏夜深沉,樑上君子進我們”。小偷臨近牀邊,聞聲暗驚。接着,鄭板橋又吟道:“腹內詩書存萬卷,牀頭金銀無半文。”小偷聽得出這是房主暗示自己並不富有,自學羞愧,趕忙轉身出門,飛也似地逃走了。

間接批評運用得當,不僅可以避免給被批評者造成精神壓力,而且能化消極因素爲積極因素,起到激勵的作用。當然,應當指出的是,運用間接批評不能千篇一律,要看對象,批評的程度也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對那些錯誤嚴重、屢教不改的人,則還要運用其他一些必要的手段和方法。

批評孩子的方法2

其實,批評未必要義正辭嚴,未必要話中帶刺,更不能以泄憤爲目的諷刺挖苦、翻舊賬、算總賬。批評的目的是爲了使孩子丟棄壞毛病,養成好習慣。基於此,家長儘可以採取靈活的方式。

兵法上說,不戰而屈人之兵,爲上上策,對孩子進行批評,也要講究兵法,“心中有劍口中無劍”是批評的最高境界。我們不妨看看下面幾種別緻的`批評方式——

我的柔情你會懂

有個智力超羣的男孩特別不喜歡做作業。媽媽怎麼說都不聽。後來媽媽跟他說:“你不寫作業,媽媽就擔心你基礎打得不牢固,今後就會考不上好的大學。而媽媽老是擔心你,就特別容易變老。”這個小男孩害怕自己年輕漂亮的媽媽變老,就乖乖做起了作業。

兵法:以柔克剛

分析:孩子是頑皮的,但富有愛心,就看家長會不會調動。頑皮孩子被家長和老師批評了不知多少次,被批評麻木了,照樣我行我素。這個時候,迴避直截了當的批評,調動起孩子的滿腔柔情,就可以很容易達到目的。

你怎麼捨得我難過

一個淘氣的男孩經常惹禍。母親每次都大喊大叫,甚至掄起藤條抽打他,卻收效甚微。有次他偷了商店的玩具,差點被送警察局。母親及時趕到,說服店主再給他一次機會。回家後,男孩料想等待自己的會是一場狂風暴雨,誰知道媽媽什麼也沒說,只是讓他回自己房裏去。當他無意中到廚房拿水,發現母親獨自一人,呆呆地坐在廚房的椅子上,滿臉的憂傷和疲憊。這一刻,他如遭雷擊。雖然沒有任何語言的指責,卻讓他一下子想起媽媽日常的操勞,撫育他的嘔心瀝血。從此以後,他痛下決心,改過自新。

兵法:此時無聲勝有聲

分析:假如孩子每天處在打罵和訓斥之中,就會變得麻木不仁,而且還會產生這樣一種的想法:“反正我是壞孩子,那就壞下去吧。”父母的訓斥、打罵反倒築起一堵高牆,阻斷了親子間的情感交流,沒能讓孩子站在父母的立場上想問題,卻增加了漠視和仇恨:反正你們不愛我,所以也不需要你們來管教我。

而與之相反,如果關鍵時刻用沉默代替語言,實際上是對犯錯的孩子進行無言的譴責。在這個沉默的空間裏,孩子卸除了被迫自衛的武裝,有了很大的自我感受和思考的空間,並且受到強烈刺激,迫使他回想自己的所做所爲,對父母的痛心和難過產生深切體會。一旦他能站在父母的立場思考問題,許多衝突就可以迎刃而解。

你是我永遠的寶貝

有個小姑娘性格非常叛逆,整天跟父母對着幹。媽媽什麼方法都試過了,卻無法扭轉孩子的心。有一天,媽媽無意中翻出自己當年的育兒日記,那裏面記錄着女兒成長的一點一滴。她拿出來給女兒念,從她出生時的喜悅,到她得病時媽媽的恐懼,以及對孩子的美好期望,全都包含在這幾本日記裏。剛開始女兒還似聽非聽,漸漸入了神,漸漸眼裏有了淚。終於,她忍不住撲到媽媽懷裏,哭着向媽媽道歉。

兵法:讓你知道我愛你

分析:愛可以感化一切。孩子雖然叛逆,但卻不是草木,其實對父母有很深的愛。她之所以表現如此,是因爲她覺得爸爸媽媽不愛她了,所以沒必要聽他們的話。當她明白了父母對她的愛有多深,她就會用百倍的愛來回報父母。

請讓我以你爲驕傲

當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學校的校長。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打同學,遂將其制止,並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陶先生回到辦公室,見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塊糖遞給他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爲你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塊糖給他:“這也是獎勵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說明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陶先生又說:“據瞭解,你打同學是因爲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塊糖給他。這時男生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塊糖說:“你已認錯,再獎你一塊,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兵法:化干戈爲玉帛

分析:當時如果換成是另一個老師,很可能是這樣處理:對這個學生進行義正辭嚴的批評,開班會,教育同學們以此爲鑑,不要跟他學。這樣做的後果是:學生會覺得老師和校長是故意要把自己批倒批臭,讓自己擡不起頭來,於是行爲更加乖張霸道,對老師和校長產生厭恨。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