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孩子的心理和性情

孩子的心理和性情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的心理和性情,孩子的心理成長路上家長是不能缺席的,將現在出現的問題解決好,孩子纔有可能發展得更好,孩子的個性發展和父母有很大的關係,認真教育孩子的人終會有所收穫。現在分享孩子的心理和性情。

孩子的心理和性情

孩子的心理和性情1

如果真的把自己的孩子當成是“小貓小狗”,“不打不行”,孩子就會產生變態心理,不能適應當今的社會環境而把自己困在生活的牢籠中!

滴滴雨

家長朋友,本篇的寓言發人深省,其論述也頗爲獨特,就像一根鋒利的針,直接扎入許多人麻木的神經。筆者奉勸天下做家長的朋友,還是不要“自食己肉”的好。不然,兩敗俱傷的下場正等着你呢!

唐代大詩人李白少年時性情狂傲,做事不夠踏實,整天到處遊蕩。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老奶奶坐在河邊,手拿一根鐵棒,蘸着河水在一塊石頭上打磨。李白感到十分好奇,問其原故。老奶奶回答:“我要把鐵棒磨成一根繡花針。”李白覺得這實在太可笑了,而老奶奶卻認真而溫和地說:“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做什麼事都一樣。

老奶奶的話深深地觸動了李白的心靈。從此,他精心研讀詩文,終於成了名冠千古的大詩人。

老奶奶的一句貼心話、醒心語,實質上就是長輩教育兒童的語言技巧,足令家長們借鑑!“除了學習,你啥也別幹!”

父母認爲自己是孩子唯一的恩人、親人,自己爲孩子付出了所有,只有自己纔有支配孩子的權利。

這樣的父母,是教子的極端利己主義者。他們把孩子封鎖在生活的一個角落,作爲自己幣厶有財產加以監護,同時,供自己娛樂和欣賞。

其實,孩子並不一定要做家長的附屬品,許多時候,孩子的天真和聰明比之父母更爲可貴。

當今父母教子,普遍流行的一句忌語是:“除了學習,你啥也別幹!”把孩子當成“囚徒”,把自己當成“監獄長”。

這種父母就是自以爲是,自認爲對孩子的封鎖和命令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殊不知,“除了學習,你啥也別幹”這句忌語真不知傷害和葬送了多少孩子的童心和青春。

孩子的心理和性情2

教育是爲了讓孩子成爲一個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就像一根細小的蘆管,你從這頭輸進去的如果是苦澀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絕不是甘甜的蜜汁。

女兒性情大變

一個已經上小學了的小女孩,聰明伶俐,周圍的鄰居都很喜歡她。但是最近母親卻發現孩子的性情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同學之間說話越來尖刻,在學校和同學的關係也不好,只要有其他同學在某一方面做得比她好,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她就會挖苦別人,還很生氣的否認這一點。媽媽爲此大爲震驚,不明白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當媽媽得知孩子即鏡子的理論後,媽媽有所醒悟,平常多抽出時間和孩子進行溝通,聊聊學習、學校的事情。同時,自己的壞脾氣和愛教育別人的壞毛病也改正了許多,漸漸地,乖巧懂事的那個女兒又回來了。

兩種態度、兩種結果

如果我們把目光集中在孩子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盯着他們的“缺點”,不停地的提醒、批評、監督,我們等於告訴孩子:“你不行,如果沒有我告訴你,指導你,你什麼也做不了。“同時這樣也爲孩子做了反面的教材,讓孩子對其他人也這樣。

當我們在一意孤行地要求孩子變成自己希望的那樣的同時,爲什麼不反過來想一想,我們作爲家長,自己需不需要改變?我們一直在規定孩子的行爲,那我們自己的行爲方式有沒有存在問題呢?

態度決定未來

爸爸看到女兒玩遊戲,不是責備、就是呵斥,結果女兒越來越沉溺。事實上,爸爸粗暴的干涉,強化了女兒玩遊戲的`意識。女兒學習成績下降,爸爸非常苦惱。

後來,爸爸漸漸改變了他的做法。即使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玩遊戲的時候,爸爸也是心平氣和的提醒孩子。爸爸的種種改變讓孩子羞愧不已。事後孩子說道:在我最沉迷的時候爸爸沒有對我放任不理,也沒有對我棍棒相加。他給予我的是理解,是尊重,我爲了爸爸也一定要好好學習,決不能讓爸爸失望。可是如果爸爸還是像之前一樣對我吼,那麼即便他說的是對的,我也不想聽。即便他用任何事情來說我,哪怕是我的前途,我依舊會跟他作對的。

兩種態度、兩種結果

著名的英國教育學家斯賓塞說道:家庭教育,實際上就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過程。把孩子比作家庭的一面鏡子,他能照出你內心的一切。你快樂,他也快樂;你煩躁,他也煩躁……

而恰恰有了這面鏡子,父母們就可以明白哪裏不足,就可以提高和完善自己。同時,父母作爲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身的老師。家長的改變也使得孩子發生了變化,教育就在無形中產生了效果。

一個小學生,他沒有能力理順內心的那些糾結,也沒有能力化解內心的疙瘩,更談不上改變自己。而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導師,是孩子效仿的對象,必須先調整父母才能調整孩子,必須通過改變父母才能改變孩子。

“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

父母的關係問題,會反應在孩子的身上。

父母之間的關係,包括了夫妻間的關係及親子間的關係。雖然每個孩子出現的狀況、細節有所不同,但從許多家庭個案中我看到:

1、當孩子出現迷失的行爲,例如不想學習、情緒不穩定、有牴觸性情緒時,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間夫妻關係的失衡或模糊。

2、當孩子出現注意力分散、依賴、易結交壞朋友時,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雙重標準、夫妻關係分裂、在家中缺乏歸屬感。

3、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鬱、焦慮緊張、較優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生人際關係問題,難以表達自己,也難與人連接。

4、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兒子很容易發生成癮行爲,例如沉迷於電玩、抽菸、喝酒、吸毒;女兒則很容易發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症、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

5、當父母一方或雙方想離開家或死去時,孩子在潛意識裏會接收到這個信息,並以逃家、重病、發生意外危險等方式反映,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因爲他們小小的心靈裏幻想着:“我代替你走,這樣你就可以留下來”或是“我會跟着你一起走,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給孩子最好的小建議

孩子就像家庭的一面鏡子,會真實反映出家中的情況,其中最直接反映出的是父母的“身教”,因爲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言行及如何互動,所以身教重於言教,這是衆所周知的道理。你希望孩子怎樣,你自己就應該怎樣。從孩子的語言和行爲中我們常常可以聽到、看到自己的言行.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