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來源:時尚冬    閱讀: 4.4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

近幾年,我國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

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着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的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爲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監護。隨着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在農村出現的“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十分關注的社會羣體。

留守兒童問題不容忽視……

農村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羣體,他們只有因爲父母外出打工後,出現臨時監護人學習輔導不力,生活照顧不周,親子接觸缺失等現象困難。

但已有調查表明,由於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於照顧,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作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由於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爲和心理的成長髮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留守兒童”教育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二)性格缺陷。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繫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三)缺乏親情。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四)心理障礙。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爲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五)行爲偏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爲發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爲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爲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爲,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爲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很大部分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髮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鄉村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爲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

從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變家長外出的方式和親子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就比較大,但是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少得多,建議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而又沒有相當的人作爲監護,最好就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保證家庭教育完整性,這樣家長可以和學校保持聯繫。共同承擔起教子責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便於教育,如果條件不允許,則要改變與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繫,並對孩子的情況非常熟悉。具體來說,一是在溝通時間與機會就比較多,並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二是在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學習、考試,更多的關心他們的生活心理與情感,更多的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爲;三是在交流溝通的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繫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

呼籲全社會都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是兒童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農村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建設者,他們能健康成長,不僅涉及千家萬戶的幸福,更關係着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着光和國家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好這一人口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現象,已在爲一項緊迫任務。

如此,留守兒童很難得到父或母貼身的愛和關懷,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傳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裏,父或母是一個長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於長期被託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內向,情緒消極,膽小怕事,自覺性差等,由於老人溺愛或親友疏於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他們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隨着城市化的出現與發展,帶來一些問題。農村的剩餘勞動力(特別是年青的父母)都紛紛到城市去發展,大多不能拖兒帶女出去,所以大部分的孩子被留在家中由祖父輩或某一個親戚朋友來照看。目前農村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這樣的小孩,他們被稱爲“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怎麼樣呢?圍繞這一問題我們進行了專題調查研究。

二、調查的目標:

爲了瞭解有關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造成留守兒童的原因以及對留守兒童這種現象採取怎樣的緩解措施。

三、調查內容:

1、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2、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四、研究方法:

1、調查分析法:通過對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87份,對答卷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結論。

2、走訪、開辦學習輔導班等方式和留守兒童家庭進行了零距離接觸進行調查。

3、查找文獻法:通過上網,查找資料尋找相關信息。

五、實踐基地:

福建省浦城縣古樓鄉古樓中心小學

六、實踐時間:

20xx年9月1日-9月25日

七、調查結果分析:

我就古樓中心小學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安全衛生、思想狀況等方面情況,採取問卷調查、走訪、開辦學習輔導班等方式,進行了深入全面的調查,與留守兒童及其家庭進行了零距離接觸,調查結果如下:

(一)古樓中心小學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1、全校有358名學生,留守兒童較多,有87名,佔全校的24.4%。

2、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情況。根據調查,中小留守兒童以父母雙方外出務工爲主,也有父母親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留守家中的。

3、由於村莊面積較大,房屋密集度小,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平日相互來訪較少,直接造成留守兒童的封閉心理。

4、留守兒童以隔代監護爲主。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兒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一小部分跟近親住在一起,還有極個別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

(二)古樓中心小學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由於留守兒童長期沒能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這些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學習成績較差。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上欠缺主動性、自覺性,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習慣差。具體表現在遲到、早退、上課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較好的完成家庭作業,甚至曠課、中途輟學等現象,其直接的結果就是學習成績較班級平均水平低,較自己以往成績低。學校對留守兒童曠課遲到等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十分頭疼,有的教師乾脆放任不管。從調查瞭解到,從學習成績上看,優秀的佔21.14%,較好的佔30.82%,中等偏下的佔48.04%。甚至有的班後十名就有4/5是留守生。

2、行爲習慣不良。存在說謊現象,在家騙父母委託的監護人,在校騙老師。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學校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早退、打架鬥毆的現象,在家裏好吃懶做,諸如洗碗、掃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做,對監護人不禮貌,有點時有夜不歸家的現象發生。生活習慣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臉不漱口,晚上不洗腳,長年不理髮的壞習慣。從調查瞭解到,從行爲習慣上看,優秀的佔24.53%,較好的25.92%,一般的佔29.81%,差的佔19.74%。

3、道德滑坡明顯。留守兒童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過程中,由於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物質生活支持能力強但缺乏對他們必要的引導、教育、管理而易於造成男孩講究吃喝、看碟上網,打架偷竊,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具體表現在:是非意識淡薄,分不清好壞,沒有禮貌,常常髒話連篇,出口傷人;在行動上過分以自我爲中心,自私任性,蠻橫霸道,不能尊敬老師和長輩,不能團結同學;沒有榮辱意識,不在乎同學、監護人及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

4、心理健康堪憂。由於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內心封閉,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緒消極,孤獨,言語少,不合羣,不願意也不善於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鬱自卑,乃至憤世嫉俗的心理。容易走極端。

5、安全隱患嚴重。留守兒童是弱勢羣體,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更容易成爲不法分子的侵害對象,侵害後沒有親人傾訴,往往不易發現。

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心理方面普遍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起來,有以下幾點:

1、長期缺乏親情關愛。與學生交談時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社會、政府、學校或者我們想爲大家做點什麼,你們覺得有可能做什麼呢? 一個學生答道:“沒有多少可做的,能做的就是經濟上的,但我們缺少的是父母的愛和關懷”。父母親常年累月在外打工,一週、一個月、半年甚至一年都難得打一次電話、寫一封信、寄一本學習用書。不能很好地與留守兒童維繫親情,溝通思想,鼓舞上進。他們往往僅僅以爲留守兒童買了幾身衣服、交清了學費作爲自己關愛孩子的全部。很少與孩子的班主任、任課教師溝通,很少了解甚至不在乎孩子的學習成績,只注意孩子是否長高了、長胖了,而不注意學習成績,良好行爲習慣等綜合素質。“我的父母總是在春天來的時候離開家到外面去打工,我真希望能把春天留住,這樣我就能一直和他們在一起。”一名正在中心小學讀四年級的留守兒童在自己的作文裏這樣寫道,我們看了無不心酸。

2、教育問題日趨明顯。一是監護人教育難有實效。留守兒童多是隔代監護,祖輩與孫輩之間年齡相差在40歲以上,思想觀念不一樣,文化背景不一樣,加祖輩多數受教育的不多,甚至有文盲的,因此是物質關心多,精神關注少,難以引導孫輩進行正常的學習。父母委託的監護人往往是女性或者是祖父、祖母等年紀較大的`人,這部分人或者由於忙於其它的事或者由於要同時監護幾個小孩或者是年齡較大而精力不夠,投在留守兒童的時間和精力不多。其次,不少監護人的文化素質比較低,據調查,作爲臨時監護人的祖輩中從未上過學的佔9%,小學文化的佔56%,初中文化的佔35%。因此,他們的表達能力不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不夠了解,不能給予他們必要的法律、安全、衛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識的幫助、指導,不能在學習上予以輔導。二是學校教育無法到位。

3、社會各界關注不夠。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羣體往往易被忽視,學校往往重視升學率而對成績好的學生給予較多關注,而把一些成績差紀律差的留守學生當成問題學生、差等生而放任不管。其它各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普遍認爲留守兒童問題遠遠輕於當前的一些社會問題,遠遠輕於成年人違紀違法的問題而忽視之。前幾年廣播電臺,報刊雜誌對留守兒童問題報道的少,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宣傳得少。教育部門、研究部門對留守兒童問題研究力度不大,成果不多,成果的應用推廣不夠。

(三)措施及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和留守兒童家庭進行零距離接觸,和留守兒童進行了心連心的交流,鼓勵他們勇敢面對生活,努力學習,幫助他們走出生活的“陰影” 。力爭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生活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用真愛撫慰留守兒童脆弱的心,用真情爲他們指明前進的道路。

同時,農村留守兒童所存在的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它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關注參與。我們要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1、政府要給予高度關注和支持

第一,從長遠看,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要靠國家對城鄉一體化發展進行統籌考慮,要通過相關政策的制定,允許務工流入地設立農民工子女學校並降低農民子女進城讀書門檻,改革戶籍制度,允許勞動力自由流動,破除政策壁壘,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從制度上促進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同時還要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加強社會支持,提高外來務工人員待遇,增加城市教育設施,降低收費標準,改善農民工子弟就學條件。有條件的可利用已有資源開辦寄宿制學校、假期學校等,逐步建立起社會監護體系。

第二,相關部門要加強輿論宣傳。特別要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強化外出務工家長對子女成長的監護責任和教育責任,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打工緻富與子女教育的關係。

第三,鎮、村兩級要逐步探索幫助留守兒童教育與管理的新路子,在社會上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結對幫扶,也可以建立家長代管制度。

2、加強學校教育管理力度

第一,切實增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度。留守兒童作爲一個特殊的羣體,應當引起學校和教師的特別關注。留守兒童更應該得到學校和老師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作爲這些孩子成長道路上重要的指引者,老師一定要多給他們一點愛心,多給他們一絲微笑,多給他們一份關注,多給他們一個眼神,多給他們一句讚揚,多給他們一聲問候......用自己寬廣的胸懷去接納他們,去善待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父母般的溫暖。特別是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摒棄“留守兒童”等於“雙差生”的錯誤認識。

第二,爲留守兒童的溝通提供方便。在學校開設“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繫。

第三,開展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關注留守兒童的精神世界如主題班會、聯誼會、道德法制講座等,引導學生互助互愛,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溫暖。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第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增設相關課程,加強精神、心理、生理、行爲方面的指導教育特別是心理教育。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應該給予他們心靈關懷。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學校還要開設心理健康課,定期爲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開設“悄悄話信箱”,建起“心靈驛站”,幫助“留守孩”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解開心靈的“疙瘩”。

3、引導外出父母樹立正確的教子觀念

第一,父母雖然在外誤工,但經常要與子女溝通,瞭解他們在學習、生活、思想等方面變化情況,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並用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來鼓勵孩子健康成長,教會他們學會做人,長大成爲“賢德聖人”這樣不但瞭解孩子成長情況,而且加深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

第二,走出用物質代替責任的誤區。遠在他鄉在外打工的父母在照顧孩子上往往傾向於物質上,認爲只要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就完事大吉。要幫助家長轉變這種觀念和做法,配合學校,承擔起育人的責任。

第三,改變在外誤工家長重智輕德的錯誤觀點。

4、強化社會關愛

充分發揮各部門、各單位的作用,組織機關幹部、社會熱心人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讓富有愛心、責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導他們成長。共青團、少先隊要挖掘組織優勢,多開展青年志願者、手拉手等主題活動,如我縣開展的心連心、學雷鋒等活動成效明顯。

總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讓我們再一次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農村的留守兒童,讓他們健康地成長。家園裏的孩子企盼着關愛。如果人人獻出一份真摯的愛,如果人人伸出一雙援助的手,就會爲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蔚藍的天!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