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父母如何運用反映傾聽

父母如何運用反映傾聽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如何運用反映傾聽,關於溝通,很多家長也許會覺得孩子還小,沒必要和孩子溝通,但其實這是和孩子溝通是很重要的。在運用反映傾聽時,父母並不只是扮演一臺錄音機,重複孩子的敘述,而是整理孩子的敘述。那麼父母如何運用反映傾聽呢。

父母如何運用反映傾聽1

此時父母要注意的是:

1、學習“停、看、聽”

通常情緒感受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父母要貼切地瞭解孩子的感受,並且適當地反映出來,就有賴於父母有效的傾聽。要成爲一個有效的傾聽者需要“全神貫注”的功夫,包括看:眼神的接觸及注視,與聽:耳朵的接收及傳遞“我正在聽”的反映信息,適時給予孩子一些反應。

父母如何運用反映傾聽

事實上,溝通並不僅是語言的交談,有時候非語言的行爲:臉部表情、眼神、手勢、坐姿與音調等亦傳遞着溝通的信息,有些人認爲這些非語言的行爲所傳遞的信息可能比語言溝通更重要,更具真實性、可靠性和代表性。如果父母想要了解孩子內心的感受,光憑語言交談的溝通並不容易達到了解的目的,父母必須增強對非語言的觀察和傾聽技巧:停、看、聽。

“停”:暫時停止進行中的工作,注視對方,提供孩子表達感受的時間和空間。

“看”:仔細觀察孩子溝通時非語言的行爲表現。

“聽”:傾聽孩子說什麼。

2、瞭解非語言的信息

父母如果要成爲一位有效的傾聽者,必須對孩子溝通時的非語言行爲所代表的意義有所瞭解。通常孩子會藉着下列的行爲表現傳遞着不同的感受:

(1)臉部表情

孩子的臉部表情會隨着情緒和感受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常見有:

哭泣:可能表示孩子心理或身體受傷、害羞、失望、不高興、挫折、生氣等的情緒。

微笑:可能意謂高興、愉快、緊張焦慮的掩飾、蔑視他人。

擲東西:一種生氣、失望、不滿、受挫情緒的發泄表現。

僵直不動:可能表示恐懼、害怕、懷疑或嚇呆了。

搖頭:否認、不同意。

點頭:同意、承認、認同。

父母如何運用反映傾聽 第2張

打呵欠:意謂無聊、沒興趣、想睡覺或精神不濟的心情。

眼神集中:表示專注、有興趣。

眼神逃避接觸:表示焦慮不安、缺乏興趣、害羞的感覺。

(2)音調與速度

說話結巴:可能是緊張、害怕、悲哀情緒的表現。

不說話:可能意謂正在思考或悲傷、沮喪、鬱悶、不高興。

說話速度很快:可能意謂得意、高興或緊張的情緒。

重聲強調某些字:可能是談話重點內容的強調。

父母如何運用反映傾聽2

01什麼是“反饋式傾聽”?

所謂反饋式傾聽,就是認真聽取孩子的觀點後,瞭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並按照自己的理解將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說出來,再向孩子求證,進一步瞭解孩子隱藏的感受,從而幫助孩子合理、積極地管理自己的情緒。

也就是說,當父母聽到孩子說的話後,分析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將孩子的需求用共情的方式說出來,讓孩子感覺自己的感受是被父母重視的。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媽媽對於反饋式傾聽的分享,真的很棒。

她說,曾經有次,孩子在學習騎自行車的時候,結果不小心摔倒了,一開始,她對孩子說:“你可以自己起來,”可是孩子卻哭着對媽媽說:“媽媽,疼”。後來,她走了過去,將孩子扶了起來,並問孩子哪裏摔疼了?孩子指着手和膝蓋說道:“這裏疼”。她對孩子說:“我看看,手這裏擦破了點皮,腿這裏摔紅了,一定很疼吧!”於是邊安慰孩子,邊幫孩子揉,很快孩子就沒事了。

後來她說:“本來想鍛鍊孩子,讓孩子變堅強,可是看看孩子的模樣,又不忍心,於是幫孩子邊揉邊安慰”。不過反而是這種方式,孩子很快沒事了,繼續玩了起來。

假設,她沒有用反饋式傾聽,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也沒有做出相應動作,也許孩子會自己起來,但孩子一定會從內心深處覺得媽媽不愛自己,自己受傷媽媽也不在乎。

父母如何運用反映傾聽 第3張

其實,很多時候,因爲我們對孩子教養方式的不同,導致每個孩子間存在着天差地別,可是無論是那種方式,對孩子最好的方式總是最有愛的一種,而反饋式傾聽就是溝通中最有愛的一種方式。

02爲什麼要用“反饋式傾聽”?

很多時候,我們父母面對孩子的表達,總會說“你懂什麼?”可是想想,每一個孩子,不都是在用自己會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嗎?

從嬰兒時期用哭表達需求和感受,到慢慢用手指着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再到逐漸說出一兩個字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最後學會用一句話或者一段話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在任何階段的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他們也用自己想到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

只有我們瞭解了孩子的需求,並作出適當的引導,孩子才能健康積極的成長,而在這個過程中溝通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爲孩子只有“通”了,內心才能健康的成長。

而我們和孩子溝通的目的就是爲了通過話語的方式,瞭解孩子的需求,最終讓孩子“通”,“通”也許是對一件事的明白,也許是對一種感受的瞭解,也許是心理的某個感受的疏通。

可是很多時候,在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卻發現孩子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和弟弟打架,弟弟哭着找媽媽告狀,媽媽二話不說找到我,就將我踢了一腳。

因爲這件事,我非常生氣,在晚上吃飯的時候,媽媽叫我吃飯,我賭氣的不吃飯,媽媽找我,她問我:“你是不是覺得我不該打你?”我沒有說話,她又說:“你是不是覺得我應該打弟弟?”最終和我問了很多句話,我都沒有回答。

當時我在內心深處已經認定媽媽就是不愛我,所以,不願意和媽媽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感受。如今瞭解了才知道媽媽當時的做法是想和我溝通,可是她卻用了錯誤的方式,導致我不願意開口說話。

若一個孩子不願意和父母吐露任何的心聲,那麼孩子的內心健康問題將會很大。

曾經有研究顯示:常年遭受校園暴力的孩子,就是不願和父母吐露心聲,纔會讓自己常年累月處在校園暴力下,而不敢反抗。

其實這些不願吐露心聲的孩子,都是因爲父母不當的溝通方式所致。

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可是“反饋式傾聽”卻是最好用的一種,因爲很多時候溝通不暢的最主要原因是沒有走到孩子的心裏,所以,纔會造成無效溝通,而“反饋式傾聽”就是一種可以走進孩子內心的一種溝通方式。

“反饋式傾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話被父母聽進去了,自己的感受被父母理解,從中受到了鼓勵,從而願意和父母敞開心扉。

03如何用“反饋式傾聽”,做到和孩子的有效溝通

運用“反饋式傾聽”和孩子溝通,我們需要做到三步,也就是聽---想---說,用這三步做到和孩子的有效溝通。

首先,父母要做到認真的傾聽:

做到有效溝通的第一步就是父母要學會傾聽,只有會傾聽的父母,才能瞭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

01不打斷孩子

只要我們留心,我們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剛喊一聲“媽媽”,很多媽媽就會說“又要玩具,不買”“又要零食,不買”,也會有媽媽不耐煩的回到:“又怎麼了?”

其實,我們的這些迴應都會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不耐煩,從而影響孩子向我們吐露真實的心聲。

而此時,我們要做的是,安靜聽孩子把話講完,而非用我們主觀的想法臆測孩子,當孩子喊媽媽的時候,我們可以如平時一般,正常的答應孩子,然後安靜聽孩子講話。

02用眼神和孩子交流

在聽孩子說話時,一定不能出現這樣的場景,孩子看着我們對我們說話,而我們低頭玩着手機,或者幹着自己手中的活,這樣會讓孩子感覺父母是不尊重自己的。

此時我們要做的是,看着孩子的眼睛,認真的傾聽,這樣孩子會覺得父母對自己很重視,對自己說的話也很重視,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視後,纔會更願意向父母吐露心聲。

03不主觀臆測孩子的想法

當孩子開始向我們分享自己的想法時,我們不能主觀臆測孩子,這樣孩子就會失去繼續說的'興趣,孩子會失望的覺得“原來父母是這樣看我的”。

這樣很不利於繼續溝通,當孩子在向我們說一件事的時候,即使我們想到他可能要說什麼,也一定不要說出來,更不要用一些不當的表情,比如:撇嘴、瞪眼等不屑一顧的表情。

此時,我們要做的是忍住自己的想法,不說出來,依然用很奇待的眼光看着孩子,孩子才願意向父母吐露心聲。

傾聽,看似容易,實則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爲很多時候,我們被慣性思維引導,很容易打斷孩子,或者用我們主觀的想法來臆測孩子,這對於溝通是非常不利的,只有我們在面對孩子時,時刻保持一顆好奇的心,才能讓我們做到認真的傾聽。

其次,父母要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

父母如何運用反映傾聽 第4張

之前,有次在帶孩子去兒童樂園玩的時候,我帶孩子去玩大滑梯,可是孩子卻一點也不想去,並對我說:“媽媽,不要滑梯”,一開始我以爲孩子不願意玩,於是對孩子說:“滑梯很好玩,你看很多小朋友都在玩”。可是孩子卻拉着我,非要離開滑梯區域,並說:“不要滑梯”。看着孩子,我突然想,孩子應該是害怕,怕摔倒,所以不想玩滑梯。

於是,我蹲下來,看着孩子對孩子說:“你是不是害怕,害怕自己摔倒?所以纔不要滑梯的。”孩子看着我點頭。

我抱起孩子對孩子說:“不然這樣,媽媽抱着你坐滑梯好嗎?你坐在媽媽腿上?”孩子聽到後,很開心的拉着我要去玩滑梯。

大多時候,孩子還不太會表達自己的需求,此時,需要父母根據孩子的話語和孩子的反應做出判斷,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只有我們真的瞭解了孩子內心的需求,我們才能更好的和孩子做溝通,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

最後,父母要說出你聽到內容

當我們通過認真傾聽,瞭解了孩子內心真實的需求後,我們就需要對孩子進行反饋,也就是反饋式傾聽的最後一步,此時我們需要這樣做:

01用肢體動作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

當我們瞭解了孩子的真實需求後,就需要表達出對孩子的理解,這樣孩子纔會放鬆,纔會願意和我們更進一步的交流。

比如:

孩子害怕時,我們可以用擁抱來鼓勵孩子;

孩子擔心時,我們也可以用擁抱來給孩子力量;

孩子難過的時候,我們可以邊擁抱,邊撫摸孩子的背,讓孩子的內心得到安慰;

孩子哭泣的時候,我們可以邊幫孩子擦眼淚,邊安慰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重視;

孩子疼的時候,我們可以邊揉疼的區域,邊安慰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理解。

父母如何運用反映傾聽 第5張

只有這樣,孩子纔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更會感受到父母是疼自己所疼,能夠真的明白自己心中的感受,這樣不僅能拉近親子關係,更能夠讓孩子敞開心扉,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

02用共情的方式說出孩子的感受

孩子和我們說任何的觀點,都是在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此時孩子也許只是需要我們的鼓勵,也許是安慰,也許只是分享。所以,面對孩子的任何感受,我們都要用共情反饋孩子。

比如,孩子告訴我們“小朋友搶走了我的玩具”,此時嗎,孩子是不開心的,告訴我們,或許是希望我們能夠安慰他的同時,幫他搶回玩具或者教他如何搶回玩具。

這時,我們可以這樣做,我們可以蹲下來看着孩子,對孩子說:“你是不是不想讓他玩你的玩具?”孩子回答是之後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告訴小朋友,我不想讓你玩我的玩具,也可以告訴小朋友,我們可以交換玩具。”很多時候,孩子明白後,卻不敢去說,我們可以繼續用反饋式,對孩子說:“你是不是想讓媽媽陪你一起去?”當孩子點頭後,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媽媽可以陪你過去,但是你可以自己說嘛?”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溝通,讓孩子明白,媽媽是在乎自己的,是理解自己感受的。

這樣當孩子下次遇到問題的時候,依然願意和父母溝通分享,甚至尋求幫助。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而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中,溝通非常重要,溝通對了,孩子就能夠變得更加信任父母,向好的一面發展,而溝通錯了,孩子則可能會變得自卑敏感,多疑,將自己封閉起來,不願和任何人吐露自己真實的感受,這樣孩子的不良情緒就不能得到及時的緩解。

孩子的情緒如同一個空杯,裏面裝着積極和不良的情緒,若不良的情緒越來越多,積極的情緒就會越來越少,而一個孩子若常年累月被不良的情緒所吞噬,總有一天孩子可能會崩潰,會被不良的情緒所毀滅。

作爲父母,我們要做的是,用正確的方式溝通,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消化不良的情緒,最終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