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從前嚴厲現在散養都是走極端

從前嚴厲現在散養都是走極端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前嚴厲現在散養都是走極端,這句話很多家長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不知道什麼什麼樣的方式纔是對自己孩子好,那麼下面這篇文章從前嚴厲現在散養都是走極端一定要看看!

從前嚴厲現在散養都是走極端1

讓孩子變得散漫、任性。

還有一種散養,是對紀律和社會規範的無視。

我接待過一個13歲的男孩和他的母親,是學校要求他們來做諮詢的。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一直覺得帶給孩子不好的影響,愧對孩子,所以盡力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從小學開始幾乎每門功課都請家教,在學習上是有要求的,孩子的成績還不錯。

他母親的敘述有:“我覺得他們的英語老師教學思想太陳舊,不能因材施教。課堂上那些東西我兒子都會了,就打了個哈欠,他就小題大做,批評我兒子。”

後來我去問英語老師,老師說:“他打哈欠的聲音大到每個同學都聽得到,還伸懶腰,然後撲騰一聲趴在桌子上假裝睡覺,引得其他同學笑啊、學啊,課都沒法上了。”

他母親說:“數學老師留的作業都是重複性的,他都會了,就不想寫了。中國這種題海戰術真壓制人的創造力,把孩子全變成呆瓜了。我支持我兒子不寫作業。老師沒話說了,就指責我兒子沒禮貌,跟他講話沒有用‘您’。”

數學老師的說法是:“我問他爲什麼沒交作業,他的聲調比我還高,嗷嗷地說‘你就會留作業,一點兒都不會開發我們的創造力,你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理念了。’我從沒見過這樣的學生,我對他說,你有意見可以提,但你要守紀律,而且跟我說話至少應該用‘您’而不是‘你’吧,小學生都該懂得禮貌,家裏怎麼教的?這孩子回去告訴他媽了,他媽還來學校找了。這樣的家長太少見了。”

他母親說:“我們跟他班主任溝通過了,班主任說這孩子想聽課就聽,不想聽就兩腳蹬着牆半躺在椅子上。不交作業,不舉手參與學習,在班裏造成很不好的影響。不管他,就管不了別的學生。現在是義務教育,沒法讓他退學,又不許各種懲罰,也沒有評定、處分等等,家長不但不配合,反而還縱容……我是管不了了。只要他不影響別的同學,就隨他去吧。”

他母親說他的“事蹟”,都是當着他的面說的`,這孩子在診室裏,也是旁若無人地東摸西看,坐累了就伸直了腿半躺在沙發上。

他媽媽說了一句:“哎,坐好!”他哼了一聲,一動沒動,他媽也就不再說什麼了。我瞭解情況後腦海里出現的第一個詞就是“散漫”。

散養的目的不應該是讓孩子變得散漫、任性吧?

從前嚴厲現在散養都是走極端

我的團隊曾經應邀在宣武區的幾所小學開展“問題”學生心理輔導團體活動,面對的是三年級以上的、學校和班主任認爲有“問題”的學生。

這些孩子的言行上確實各有不恰當的地方,高度一致的是,他們都不會,也許不願、不想去審視環境、同伴、老師的狀態,也辨不清自己的最終目的和眼前的衝動,跟三四歲的孩子一樣,只顧滿足自己隨時而起的興趣和需要,又沒有三四歲的孩子那樣的天真單純。

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我是不願當他的同學的,因爲他並不能跟我互動,只顧自己,老打擾我;我也不願當他的老師,因爲他不能跟着我的教學和給出的建議,還自以爲是,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讓我的教學工作受到挑戰,浪費我的時間和心血。

他們最終要長大,走上社會,若一直保有這樣的行爲習慣,誰會願意當他的同事、上司、下屬?誰願意做他的朋友、與他戀愛?在社會上受的挫折多了,吃的苦頭多了,可能他會變得收斂一些、抑制一些,但與自律—自我控制不同的是,他的收斂是被動的,是因爲失敗和教訓而不得不然的,因此他不會滿足,不會心甘情願,會充滿抱怨、失望、無奈、憤懣,他是不成熟的,也是不自由的。

從前嚴厲現在散養都是走極端2

從前嚴厲現在散養都是走極端小故事

董卿小時候被父親嚴厲教育,最近成了一個熱點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根據我的諮詢情況看,現在正當齡的爸爸媽媽們,無論是60後、70後還是80後,他們當年大多數接受的確實是跟董卿類似的嚴厲教育。

當他們成爲父母以後,反倒常常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就是過度的寬鬆教育,有的叫快樂教育,有的叫散養。

我們通過臨牀發現,過度嚴厲的教育肯定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但是走到另一個極端過度寬鬆,同樣會給孩子帶來危害。

第一代獨生子女的家長,普遍都很焦慮,20世紀80年代整個社會還很僵化,物質、經濟條件都不好,過上好日子、出人頭地的路就只有考大學一條。

那時一到週末就帶着孩子補課、學鋼琴、學各類能加分的才藝的家長到處都是。

與現在不同的是,當時的家長大多是騎自行車帶着孩子,現在很多都是開車,造成補習學校周邊交通擁堵。那會兒的家長爲了孩子的前途和未來必須“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

從前嚴厲現在散養都是走極端 第2張

現在很多家長看開了,放手了,什麼都不管了:

“我什麼課外班都不給他報,讓他快樂一些,我們是散養。”

“我不給孩子立那麼多規矩。”

“我不過多地管束他,不能壓抑孩子的天性。”

“只要他快樂就好,我們不要求他一定如何如何……”

不過,這些號稱什麼都不管的家長,細究起來,做不到“什麼”都不管,甚至管得還不少。例如,見人要打招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學不遲到,等等。

家長管得多,或者家長聲明不管,都是從家長的角度去考慮的,卻忽略了孩子是需要你管還是需要你不管?孩子需要你管什麼?不需要你管什麼?很多崇尚散養的家長,他們對孩子的完全不管肯定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帶來長久的傷害。

散養對孩子的長久傷害

1)錯過了從他律到自律轉換的關鍵期。

我遇到過兩例,求助者都是家庭條件比較寬裕的孩子,一個男生,16歲,一個女生,18歲,求助的原因都是厭學,也沒發生什麼大事,就是不想去上學了。

這兩個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經歷,小時候,男生學過圍棋、兩種樂器、乒乓球等,女生學過鋼琴、素描、陶藝等等,都是他們自己提出來想學,家長才給報的興趣班或單獨請的輔導老師。

後來也都是他們自己不想學了,家長也就沒堅持,不學就不學了。這應該是散養的理想狀態吧?讓孩子發揮天性,隨心所欲。

這兩個孩子在談到自己的這段經歷時,都露出悻悻之色,對當時爲什麼喜歡,後來又爲什麼不喜歡,學習過程中是否有樂趣,等等,都記不起來了。

我們現在來做個假設:當他們一時興之所至,提出要學圍棋或素描時,家長是花錢的那位,所以家長決定跟孩子立個“約”:學習的目的、學習的過程和時間,遇到困難時怎麼處理等等。

從有興趣、好奇,到真的潛下心來去學習、鑽研,直至有心得,是挑戰,同時也是訓練一個人的過程。

藉由這個過程,一個人學會耐心,學會勤奮,學會在有瓶頸的時候如何去鞭策、鼓勵自己,學會在有所獲得時如何不自滿,繼續保持好奇和探索,學會協調、安排自己的時間,收穫自己“一分努力一份成就”的自信和快樂。

從兩三歲時搭積木、拼圖到後來上學、學習才藝,到最後選擇職業以及自己認爲應該去做的事,這些訓練都在一點一滴地進行。

小的時候,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容易轉移注意力,容易放棄。

此時,需要來自父母的“他律”,幫助孩子慢慢習得上面說的要做成一件事所需的品質,逐步地在十歲以後由他律變爲自律。

淺嘗輒止,輕言放棄,不僅是虛度時間和浪擲精力,更重要的是錯過了從他律到律轉換的關鍵期,孩子容易形成任性而爲、“想一出是一出”的習慣。

孩子一次次放棄才藝的學習,可以,由他!真到了孩子不去上學、不願意高考,家長才慌了。此時再回頭補課就難了。

正常的社會行爲的要求,在孩子看來可能是對他的管束,不公平。這時即便他想做到自我控制也已經做不到了,這會讓孩子體驗到更深的挫敗。

這種沒要求的教養,孩子是否感激呢?小的時候可能覺得媽媽好,不逼我,不管我,慢慢地長大了,孩子會覺得你並不真的在意我,因爲你不操心,無所謂,隨我便,你應該盡的責任例如指導、培養等沒有盡到。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