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讓寶寶避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讓寶寶避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讓寶寶避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生活中,說到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春季小兒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家長需要注意。下面是讓寶寶避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方法!

讓寶寶避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1

瞭解什麼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我們簡稱其爲“流腦”,它是春季小兒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經呼吸道感染和傳播,由一種叫腦膜炎雙球菌的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好發於小兒羣體,小年齡段寶寶,因其自身抵抗力差,容易患病;大年齡段寶寶中,如果是機體免疫功能有缺陷,家長也應當警惕。

讓寶寶避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家長要留意如寶寶出現發燒的症狀時,要密切注意其皮膚,當寶寶發燒的同時又出現皮疹時應及時就醫,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切忌家長們不要給寶寶們自行處理和使用藥物治療。

孩子得了流腦以後,有哪些表現

流腦的輕度表現特徵:

發燒、頭痛、全身不適、咽紅(痛),經過幾小時或1、2天后,皮膚和口腔粘膜、眼結膜有出血點等敗血症的'表現;出血點小的如針尖大粉紅色,大的成片狀出血斑,這是由於細菌栓塞毛細血管,毛細血管破裂後血流外溢皮下引起的。

今年的早春時節,氣溫依舊比較寒冷,而且近期氣溫變化較大,開始了由寒到暖的轉換。不少疾病也抓準了這一季節的特性,向寶寶們發出了“危險信號”,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水痘、流行性感冒……如何能做到防範於未然呢?

流腦是怎樣向寶寶侵襲

引發流腦的元兇就是腦膜炎雙球菌,其通常寄生於人體的鼻咽部,通過咳嗽、打噴嚏的時候,病菌通過飛沫散佈到空氣中,進行傳染,如果被感染的人羣(特別是小兒)抵抗力弱,就會發病,發病前常有潛伏期一般1—5天。因此,切斷傳染源是預防“流腦”的關鍵。

育兒專家建議:預防流腦從孩子做起

1、春季氣候冷暖不穩定,家長們要根據氣候變化給寶寶進行增衣減衣;

2、儘量少帶寶寶到人口密集所、通風效果差的場所去;

3、要保持居住環境的空氣清新和流通,切忌門窗緊閉;

4、每天堅持適度的身體鍛鍊,增強免疫力,飲食搭配要均衡合理,多喝水,多吃新鮮蔬果;

5、最重要的一點:按時讓寶寶們預防接種流腦疫苗;

一旦患病應立即就醫,做好防治工作。

流腦的重度表現特徵:

會有頸項強直、噴射狀嘔吐、甚至昏迷抽筋。暴發性流腦病情發展很快,常24小時內發生休克,表現爲面色蒼白、口脣青紫、皮膚瘀點、血壓下降,危及生命。幼小的嬰兒常表現爲睡眠不安、突然尖叫、兩眼凝視不動,甚至抽筋。這時應及早送醫院搶救。一般來說,流腦的診斷並不困難。

讓寶寶避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2

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冬、春兩季爲高發期。

腦膜炎雙球菌,革蘭氏染色陰性,對乾燥、溼熱、寒冷及一般消毒劑均極敏感。通常自上呼吸道侵入人體,可表現爲鼻咽部帶菌狀態或上呼吸道炎症,少部分感染者致病菌侵入血循環發生敗血症或化膿性腦脊髓膜炎。

世界各地均有本病發生,可呈流行性或散發性。帶菌者和患者是本病傳染源。病原菌存在於患者及帶菌者鼻咽分泌物中,借飛沫由空氣傳播,故人口稠密、居室擁擠、空氣不新鮮、日光缺乏等均爲本病傳播的有利條件。流行季節爲冬、春季。

讓寶寶避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第2張

大多數患兒小於5歲,發病年齡高峯爲6~12個月。大城市2歲以下患病率高,多散發。中小城市15歲以下兒童較多。偏僻地區人羣免疫力低,一旦傳染源進入,可引起暴發流行。潛伏期一般爲2~3天,最短1天,最長7天。

本病臨牀可分爲4期:

(1)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數患兒中止於此期,主要症狀爲鼻炎、咽炎或扁桃體炎。

(2)敗血症期。突然高熱、全身不適、噁心、嘔吐,年幼兒易驚厥。起病數小時後皮膚出現皮疹或出血點,分佈不均,大小不等,指壓不褪色,急劇增多,擴大融合,常見於肩、肘、臂等皮膚受壓部位。1~2日內進展爲腦膜炎,菌血症期不超過48小時。

(3)腦膜炎期。因顱壓增高致頭痛、嘔吐、煩躁、嗜睡,重者昏迷。檢查有腦膜刺激徵。

(4)免疫反應期。起病後7~14天不等。關節炎明顯,可有心包炎,關節及心包積液爲無菌性,呈良性、自限性經過。

臨牀分型可爲3型:

(1)普通型。佔發病者的90%,突然起病、高熱,有淤點及腦膜刺激徵。

(2)暴發型。可分爲休克型、腦型和混合型。

休克型:多見於2歲以下小嬰兒。休克在發病24小時內發生,短期內出現遍及全身的淤點,迅速擴大融合成大片淤斑,循環衰竭,血壓下降,尿量減少,可危及生命。

腦型:多見於年長兒。發病急,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發熱及淤斑,患兒反覆嘔吐、頻繁驚厥、肌張力增高、四肢強直、嗜睡乃至昏迷,嚴重者發展成腦疝。

混合型:同時具有休克、腦型症狀,可先後或同時出現。

(3)慢性型。此型較少見。慢性或亞急性起病,有發熱、寒戰、淤點、四肢強直及驚厥等。血培養陽性。病程6~8周。可發生腦積水等後遺症。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顯著增高。淤點塗片可找到腦膜炎雙球菌。有典型皮膚淤點即可作出診斷,不必做腰椎穿刺。

嬰兒可合併腦室膜炎、硬膜下積液、腦積水,也可有神經麻痹。後遺症多爲耳聾、偏癱或截癱等。

依據流行情況、臨牀症狀和體徵不難診斷本病,但需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鑑別。

感染流腦後,可獲終生免疫,極少復發。影響預後的因素有:年齡;反覆驚厥、昏迷體溫40℃或不升;伴休克;合併DIC(血管瀰漫性凝血);治療較晚或免疫機能低下者。本病除暴發型外極少死亡。

此病藥物預防效果不肯定。目前我國已製成流腦A羣菌苗,免疫效果較好。治療依病情輕重、分型而治。

一般常應用複方磺胺甲基異噁唑(SMZ—TMP),口服或肌注,療程5—7天。鼓勵病人多喝水,每日入量80~100毫升/千克。注意藥物不良反應,如血尿、皮疹、粒細胞減少等。

可肌注或靜點青黴素,注意做藥敏試驗。可肌注或靜點氯黴素3~5日,但此藥毒副作用大,對造血系統有影響,注意定期檢查白細胞。用氨苄青黴素時應以青黴素做皮試。頭孢菌素類藥物中以頭孢三嗪效果好。暴發型應住院搶救、治療。

患兒病室內應保持安靜、空氣新鮮,患兒要多飲水,觀察尿量。另外,要密切觀察患兒神態、面色、脈搏、呼吸、血壓、瞳孔變化及淤點。加強皮膚、口腔護理,對高熱、躁動者採取對症處理。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