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什麼是分離焦慮早教

什麼是分離焦慮早教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什麼是分離焦慮早教,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面對第一次上學的時候一般都是有焦慮症的,所以面對和父母的分離很多孩子選擇性的哭起來,那麼早教需要做些什麼以下分享什麼是分離焦慮早教。

什麼是分離焦慮早教1

一、什麼是分離焦慮 當孩子長到6-7個月以後,我們可以看到,孩子開始害怕陌生人,而且當他們與媽媽或其他親人分開時,還表現出明顯的不高興。例如,正抓住小牀圍欄站着的10個月的培培看見媽媽穿上衣服、拿起挎包要出去買東西時,就會哭起來。在同樣場景下,用不着圍欄的15個月的娜娜就會跑過去摟住媽媽,或者起碼也要跟她到門口。如果媽媽關上門走出去,她就會放聲大哭。這種反應就是嬰兒的分離焦慮。心理學研究證明,分離焦慮一般出現在一週歲之前(此時嬰兒正在形成最初的社會性依戀),在14-20周時達到頂峯,然後在整個嬰兒期和學前期,其強度逐漸減弱。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養育的兒童,最早出現分離焦慮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北美和歐洲嬰兒一般在6-7個月出現這種行爲,而有些國家的兒童,如非洲烏干達和一些亞洲國家的嬰兒在5-6個月時就出現與母親分離時的焦慮。原因何在?和典型的西方文化相比,這些國家的嬰兒與他們的母親有更多的親密接觸。他們跟媽媽一起睡覺,母乳餵養的時間比西方兒童長,和母親形影不離,他們常常騎在媽媽身上或被棉繩綁在媽媽身後。和媽媽分離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大事,所以他們才很早地表現出這種分離焦慮。

二、陌生人焦慮與分離焦慮 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產生在同一時間,也就是嬰兒形成最初的社會性依戀之時,它是嬰兒的認知能力和情緒發展的必然產物。爲什麼剛剛開始體驗到愛的歡樂的嬰兒,現在突然又被恐懼的痛苦所侵擾呢? 一些心理學家認爲,嬰兒可能是從他們的親人那裏學會害怕分離的,因爲當親人離開時,他們的一些不舒適感(如飢餓、溼尿布和疼痛)就會增多或加劇。換言之,嬰兒會把痛苦的延長或加劇同親人的不在場聯繫起來,因此當親人要離開時,就表現出他們的"條件性"焦慮。

什麼是分離焦慮早教

另一些心理學家從行爲學角度解釋這種現象:自然界的很多事件預告着即將發生的危險跡象。當一些情境經常地與危險相聯結時,通過物種的長期演化,對這些情境的恐懼與迴避就成爲與生俱來的本能,這種本能可以作爲一種"生物學的程序",通過遺傳傳給下一代。處在這些事件中的嬰兒就會按照事先編好的程序害怕陌生人、陌生環境,以及和熟人分離後的"陌生場面"。但這種程序性的對陌生事物的恐懼在出生時還沒表現出來,因爲新生兒的認知能力是很不成熟的,他們需要時間去辨認什麼是"熟悉的",並且把這些人、物體和事件與不熟悉的事物區分開來。然而一旦這種辨別成爲可能,嬰兒身上那種由遺傳獲得的"對不熟悉事物的恐懼"就會迅速表現出來。

嬰兒滿一歲以後,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就變得不那麼強烈,以致於他們會主動與親人分離,並且在媽媽離開房間後能夠容忍陌生人的存在,這是因爲,嬰兒開始把依戀對象作爲一個安全基地,這一基地激發了他們的第二種預先編好程序的行爲──探究環境。當嬰兒冒險離開安全基地進行探究時,他們發現好多新奇的刺激(包括友好的陌生人)都非常有趣,非常好玩。 一項有趣的心理學實驗發現,一組10個月的'嬰兒願意離開他們的媽媽,冒險進入一個陌生房間,爲了在那兒玩。而同樣是10個月齡的第二組嬰兒,當他們被放在這個同樣的陌生房間、並看到他們的媽媽離去時,多數都哭起來。這說明,第一組嬰兒在陌生環境裏並沒有感到不舒適,因爲他們知道媽媽在哪裏並把她作爲一個安全基地去探究別的新環境。

還有一些心理學家從認知發展的角度解釋這種現象。他們認爲,陌生人焦慮是嬰兒知覺發展和認知發展的自然結果。6-8個月的嬰兒頭腦中已形成了關於熟人面孔的穩定"圖式"(即對親人面孔的穩定、準確的記憶),而生人面孔這時成了與熟人面孔不同的導致恐懼的潛在刺激物。這一年齡的嬰兒在產生陌生人恐懼之前,常常凝視着陌生人。這種短暫的凝視不是恐懼引起的"驚呆",而是一個認識過程:他(她)是誰?這個面孔和他熟悉的那些面孔是不是一樣?原來熟悉的親人的面孔到哪兒去了?當他們不能回答這些問題時,就會對陌生人產生警覺,同時用哭聲來召喚熟人。隨着嬰兒的成熟,他們見到的陌生人越來越多,他們關於人的面孔的圖式也越來越泛化。因此,兩歲的嬰兒見到陌生人的面孔就不再感到煩惱,因爲他們知道,這些人無非是一些所謂"叔叔"、"阿姨"、"爺爺"、"奶奶"之類,他們都很友好,並沒有什麼危險。

在能夠認識熟人面孔的同時,嬰兒還形成了關於熟人可能在哪裏的圖式。嬰兒可能形成了關於"熟悉的面孔在熟悉的地方"的圖式。嬰兒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與他們的媽媽分離,並且一般地並不抗議這種短暫的分離。例如,媽媽把十個月的兒子放在客廳的地板上,自己進了廚房,孩子可能會停止遊戲,看着她往哪兒走,然後又繼續玩他的遊戲,並不因媽媽離開而提出抗議。這是因爲孩子知道他媽媽去了哪兒;就是說,他在此之前已經形成了"媽媽進廚房"的圖式。但是假如媽媽穿上衣服,裝起錢包,走向大門口,孩子就不知道媽媽要到什麼地方去,因此哭起來。就是說,如果嬰兒理解不了不在場的親人去了什麼地方或他們什麼時候能回來,他們就會產生分離焦慮。 不管對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怎樣解釋,大多數心理學都認爲,嬰兒身上出現的這種情緒體驗對兒童將來的心理髮展有長期影響。早在本世紀初,弗洛伊德就提出,母嬰之間穩定的情緒聯繫的建立,對於社會性與個性的正常發展來說,是絕對必要的,這一觀點後來獲得了行爲學家約翰·鮑爾貝和當代最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論家埃裏克森的贊同。埃裏克森認爲,早期情緒依戀向嬰兒提供了一種基本的信任感,它使兒童在以後的生活中能夠與別人建立起密切的感情聯繫。以研究黑猩猩著稱的學習理論家哈里。哈洛和以研究人類學習著稱的羅伯特·西爾斯則認爲,與母親的密切聯繫使嬰兒習得了全套的社會技能,使他們能夠卓有成效地、恰當地同其他社會成員交往。

什麼是分離焦慮早教2

焦慮孩子六個月大後,開始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產生害怕和焦慮,怎樣減少孩子因分離時,所帶來的不安全感呢?父母每天撥出時間陪伴孩子,唱歌、看故事書、擁抱等,通過簡單的親子互動和遊戲,讓孩子感受父母的關心和愛,減少因分離產生的不適感。 一般而言,孩子在未滿六個月以前,只要有人能細心照顧他的需要,不論是由誰來照顧似乎差別不大。但是到了六個月之後,孩子開始會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產生害怕的情形, 而他也會開始對他有反應的人,如和媽媽、保姆之間產生一種特殊的“連接”,而當孩子和某一特定個人產生密切的連接後,纔會有所謂的“分離焦慮”產生。

分離前應有緩衝期 所謂分離焦慮是指:

當孩子和對他有反應的人面臨分離時,會產生一種不適應行爲,而這種不適應行爲,依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的行爲反應,例如:越小的孩子,會表現出來緊緊抱着父母不放、害怕、非常愛哭;而較大的孩子,則會有懼怕的表情出現、情緒非常不穩定、又叫又跳的、耍賴、哭躺在底上不起來等等。 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分離焦慮的,有些孩子面對陌生人或陌生環境,絲毫沒有陌生害怕的情形,而且還能和別人玩得很開心。

什麼是分離焦慮早教 第2張

此外,在和孩子分離的時候,應該注意一些事項

1、要有一段分離緩衝期:當父母需和孩子分離時,應有一段緩衝時間,讓父母和接替者之間有角色的傳遞,一方面讓接替者產生信心,另一方面可讓接替者瞭解你照顧孩子的方式和態度。如果接替者能充分配合,則能減少孩子面對分離時所帶來的焦慮和不適應行爲。

2、有父母完整的照顧:如果父母給孩子完整的照顧,讓他對外在世界深具信心,則孩子比較樂觀,對幸福較有把握,這樣就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分離。如果父母平日對孩子疏於照顧,他的依賴的心理沒有獲得滿足,所以當孩子面對分離,會感到害怕、悲觀,對環境的變動也比較不能適應。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