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母嬰用品 > 上廁所用蹲便器好還是馬桶好

上廁所用蹲便器好還是馬桶好

來源:時尚冬    閱讀: 7.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上廁所用蹲便器好還是馬桶好。很多人都是會喜歡蹲便的,但是新房子裝修家裏的衛生間不知道該選馬桶還是蹲便好了,個人來看蹲便用習慣了,上大號會很從容,下面看看上廁所用蹲便器好還是馬桶好。

上廁所用蹲便器好還是馬桶好1

一、蹲廁和坐廁,哪個更好?

上廁所可是人生第一大事,當你急匆匆跑到公共廁所,發現3個蹲廁已被佔滿,只剩下一個坐廁了,到底是等還是進呢?

1、蹲廁

優點:

·蹲着排便更符合人體的生理結構,研究證實,人在蹲位時腹壓無明顯增加,此時恥骨直腸肌放鬆,排便所需的直腸應變更小,有利於糞便排出;

·蹲廁蹲久了,我們的腿會感到痠麻,爲了減少“痛苦”,很多人會選擇速戰速決,這樣有利於減少如廁時間,降低痔瘡發生率;

·人們去公共衛生時更喜歡選擇蹲廁,是因爲屁屁無需接觸馬桶圈,可以減少疾病感染的機率。

缺點:

·對於中老年人而言,膝關節本就脆弱,若是經常蹲廁,容易加重膝關節退變;

·當遇到便祕時,長時間蹲廁容易導致下肢血管神經受壓,誘發或加重下肢神經血管病變;

·蹲廁的姿勢很容易導致頭暈、耳鳴,尤其是長時間蹲着再站起來,容易出現體位性低血壓,甚至眩暈、昏迷。

上廁所用蹲便器好還是馬桶好

2、坐廁

優點:

·坐便器是現代科技的產物,最大的優點是舒適性好,能夠放鬆雙腿,對於老年人是很好的選擇;

·坐姿不會導致下肢神經血管受壓,可避免下肢神經血管病變;

·長時間坐便也不會引起頭暈、耳鳴,起來時也不會出現體位性低血壓,對於老年人更安全。

缺點:

·根據人體的生理結構,坐着時腸道的通暢度降低,腹部壓力降低,若是碰到排便不暢的情況,更難刺激腸道排泄;

·由於坐姿比較舒服,人們上廁所時會看看書、抽抽菸、玩玩手機,導致坐便時間延長,提高患痔瘡的風險;

·坐便時皮膚直接與座圈接觸,若是馬桶上依附有細菌、寄生蟲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

對比下來,若是在公共衛生間,九叔更推薦選擇蹲廁。如果只有坐廁,可以在馬桶圈上墊一張安全紙,避免接觸細菌。如若家裏是馬桶,排便時可以在腳下墊一張小板凳,上身微微前傾,這樣可以增加腹壓,有助於排便。

二、蜂蜜水、香蕉,到底能不能通便?

便祕是一種什麼體驗?前段時間,讀者羣裏的一位朋友詳細描述了自己的經歷,看得人屁股一緊:

“五一我跟男友在外面玩,突然一股屎意來臨,於是找了一個環境挺好的公廁,準備解放一下。然而這坨便便有自己的想法,它堵在直腸裏,死活出不來。我努力了30分鐘,它還是絲毫不動。好的,我認了!男朋友還在外頭等着,我只好與它妥協。

走在路上,我還能感覺到肛門堵塞感,不進不退,是真的賊難受!”

有屎拉不出,堪稱人生最難受的時刻之一。網傳蜂蜜水、香蕉能幫助通便,這些“妙方”是不是真的如此靈通?

·蜂蜜水

事實上,大部分人喝蜂蜜水的通便效果跟喝白開水沒啥區別,部分人喝蜂蜜水能通便,是因爲他們有“果糖不耐症”,喝完可引起腹瀉。蜂蜜水主要成分是糖,若是糖尿病人飲用,很容易導致血糖大幅度提升。

·香蕉

吃香蕉並沒有通便效果,若是吃到不成熟的香蕉,其中的鞣酸還使糞便乾硬,導致便祕加重。“香蕉能通便”的說法源於膳食纖維,但實際上,香蕉的膳食纖維含量並不高,遠比不上蘋果、火龍果。

三、多吃2種天然“瀉劑”,助你一便暢通

便祕與多種因素有關,可能是液體攝入過少,也可能是缺乏體力活動,或者是服用了某些藥物,引起腸道紊亂。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從2方面下手,改善排便情況,減少便祕。

1、飲食上

首先,我們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調節腸道功能。已有的研究表明,每攝入1g小麥纖維,就能將腸道通過時間減少0.78小時。世界胃腸病學組織(WGO)指南也指出,每天攝入20-30g膳食纖維,可改善功能性便祕帶來的腸道不適。

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有:燕麥、海帶、扁豆、西蘭花、梗米、西芹、腐竹、蘋果等。

其次,要多喝水。研究表明,每天攝入2000ml水,可增強膳食纖維的通便作用。一旦身體缺水,大腸會更積極地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糞便就會變幹變硬,導致排便困難。多喝水可使糞便變得光滑、柔軟,更容易排泄。

2、改善排便習慣

人體機能調節時間也與排便相關。起牀後站立可促進結腸運動,有助於產生便意,因此很多人有晨起排便的習慣。

另外,進餐後胃竇擴張、食物進入十二指腸誘發的胃結腸反射和十二指腸結腸反射,均可促進結腸的蠕動,產生排便反射,也有利於成功排便,因此建議便祕患者在晨起和餐後2 h內嘗試排便。

健康的排便時間是5-10分鐘,長時間的蹲廁、坐廁容易導致便祕的惡性循環,建議上廁所時不玩手機或幹其他事。

坐廁和蹲廁各有利弊,說到底還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你平時更喜歡哪種排便方式呢?

上廁所用蹲便器好還是馬桶好2

1、家裏有幾個衛生間?

家裏有兩個衛生間當然好說,公衛選擇蹲廁會更衛生,好打掃,客人來你家做客看見是蹲便也會放輕鬆很多,主衛自己用馬桶會更安心。

如果是一個衛生間的話,如果預算且面積足夠,蹲便與淋浴區合併安裝,馬桶則安裝在衛生間的中間,比較合適。淋浴區都不用額外裝地漏,蹲廁就是天然的地漏,洗澡不怕積水。

如果面積小的話,那麼建議裝馬桶會更合適,考慮到未來年紀越來越大,當然是坐着上廁所會更方便。只不過注意好馬桶的清潔和消毒,購買一次性坐墊,就能消除掉衛生隱患。

用馬桶上不出大號,可以自備擡腳凳,模擬蹲着上廁所的姿勢,不錯!

2、美觀度方面

如果你是一個非常注重家裏顏值的人,那麼馬桶自然是優雅大氣,乾淨整潔的代表,蹲便在我們印象中確實是稍微土氣了一些,這樣的固有印象無法改變。

不過也有人能把蹲便設計得很乾淨大方的,大家可以多參考着來,不必爲了區區的外表而放棄掉客觀事實好用的蹲便。

上廁所用蹲便器好還是馬桶好 第2張

3、實用性方面

講完顏值也要看實用性,說實在蹲便會更具有多樣性,第一用在淋浴區能取代地漏,第二在衛生間裏清洗一些大物件時,比如盆、寵物和小寶寶洗澡,以及拖地出來的污物毛髮,還有生活中各種的髒水,都能想都不想的丟進蹲便裏,一股腦的衝下去不會堵塞。

換做馬桶估計就沒有這麼大一個下水口方便,擔心弄髒馬桶或堵塞,想想就頭疼,馬桶沒有蹲便耐操,比較精貴。說到價格,蹲便比馬桶便宜,不過在安裝上比較複雜,馬桶安裝較爲簡單,蹲便可能涉及到擡高地面。

4、衛生清潔方面

不得不說在衛生和清潔方面,蹲便是優於馬桶的。馬桶會與皮膚進行親密接觸,容易傳染疾病,大家想想自己,出門在外是不是更喜歡蹲便而不是馬桶,被大家坐過馬桶寧願憋着也不會去上,心理上會特別膈應。

蹲便結合淋浴區使用,不害怕被水淋溼,馬桶的話淋溼了坐墊如果急着上廁所就比較棘手。

5、家裏的常住人口情況

這一因素處於比較微小的影響力,因爲從家庭方面考慮,馬桶的優點會被逐漸放大,家裏有老人家或是孕婦的,自然是優先選擇馬桶的,自家人一起使用馬桶不會特別在意。

結合以上5個綜合因素的選擇,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經有了正確答案。

最後再來總結一下,

如果家裏是一個衛生間的話,馬桶是優於蹲便的,在注重衛生的條件下,馬桶可以藉助凳子實現蹲下的姿勢上大號,方便家裏的老人和孕婦。

如果是多個衛生間,建議馬桶蹲便兩個都裝上,這樣讓客人在家裏上廁所會更安心,你打掃起來也會更方便。

上廁所用蹲便器好還是馬桶好3

蹲廁和坐廁,到底哪個更健康?

從舒適度上來看,由於蹲廁時,雙腳完全着地,臀部下沉貼近腳踝,雙腿會分開,在這種情況下,膝蓋受壓比較大,若蹲的時間比較長,血液循環容易受到阻礙,迴流到上半身,尤其是腦部的血液會減少,容易頭暈,還容易腿麻;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可能會加重膝關節的磨損。

坐廁的話,舒適度相對高一些,馬桶承擔了很大一部分身體的重量,膝蓋受壓相對較小。

從安全角度上來看,蹲廁與坐廁都有一定的隱患,特別是對於中老年人或行動不便的人來說,如果長時間蹲廁或坐廁,都容易頭暈,腦供血容易不足,都有一定的安全隱患。

從排便的順暢度上來看,蹲廁更有利於排便,這跟人體的生理結構有關,肛直角越大,直腸越直,就越有利於排便,人處於蹲位時,肛直角可以達到100-110度,而坐着時,可能只有80-90度。

排便順暢,就能及時排出體內的毒素和垃圾,更有利於健康,如果經常排便費力,可能還容易引起便祕,所以從這點看,蹲廁更健康。

上廁所用蹲便器好還是馬桶好 第3張

坐廁有一個缺點是蹲廁沒有的,現在外面很多公共廁所都是坐廁,會被很多人使用,如果在你前面使用的人皮膚出現某種傳染性問題了,那麼你使用之後,可能會被傳染上,不利於健康。

綜合來說,可能蹲廁更好一些,不過現在很多家庭都是安裝的馬桶,在這裏教給大家一個妙招,或能讓你蹲馬桶時能更好的排便:在馬桶邊放一個小凳子,如廁時將腳放上面,能加大肛直角的角度,有利於順利排便,對於排便不暢的人來說更值得一試。

其實,大家與其糾結到底是坐廁好還是蹲廁好,養成好的排便習慣或許纔是更好的,否則就算你的排便姿勢正確,但排便習慣不好,一樣存在隱患,排便時要注意什麼呢?希望你都做對了。

要注意排便時間,一般來說,5分鐘足夠了,便祕的話可能要10分鐘左右,但現在很多人上廁所都會玩手機,半小時可能才能出來,這是很不好的習慣。

還有的人有尿意或者便意時,經常憋着,最好不要經常憋尿和憋便,有感覺時就要及時上廁所。

想要排便更順暢的話,就要改掉這些習慣,還要注意合理飲食,常吃些新鮮的蔬菜水果,多喝水多運動。

總的來說,蹲廁和坐廁都各有優點和缺點,不過綜合來看,蹲廁或更好些,但大家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身體情況來選擇,更重要的是要遵循科學的如廁方法,改掉不良的排便習慣,纔是有益健康的。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