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容護膚 > 護膚養顏 > 眉頭是什麼經絡,一按就痛

眉頭是什麼經絡,一按就痛

來源:時尚冬    閱讀: 4.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眉頭是什麼經絡,一按就痛,在中醫上講上眼的眉骨屬於胃經行走的地方。按壓眉骨穴位也都會有疼痛反應,這些反應可以表示眼睛局部的病變。那麼眉頭是什麼經絡,一按就痛是怎麼回事呢?

眉頭是什麼經絡,一按就痛1

眉頭一按就疼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額竇炎,主要表現爲頭痛以及眉頭按壓疼痛,還會伴隨鼻塞、膿涕、食慾不振、發熱等其他症狀,可以通過鼻竇CT或者鼻鏡檢查明確診斷,治療方面主要是積極消炎治療。

2、神經性疼痛,疼痛表現爲陣發性跳痛,多由熬夜、作息不規律、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受涼等情況誘發,治療方面主要是應用營養神經類的藥物以及緩解疼痛症狀的藥物,比如正天丸、甲鈷胺等。

3、腦血管痙攣,日常生活中經常受冷風刺激後導致血管痙攣,出現眉頭按壓性疼痛的症狀。這要考慮是腦血管痙攣所致,可以服用氟桂利嗪膠囊、尼莫地平片等藥物緩解症狀。

眉毛上有三個穴位,即攢竹穴、魚腰穴、絲竹空穴,一般用手輕按上述穴位時,局部會有麻、脹、痛等感覺,部分敏感人羣會有小電流經過的酥麻感。

眉頭是什麼經絡,一按就痛

1、攢竹穴:又名眉頭,在眼內角上方,眉毛內側邊緣凹陷處,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一個穴位,主要用於治療面癱、呃逆、面痛、三叉神經痛等。此穴有額肌、皺眉肌、額動脈、額靜脈、額神經內側支經過,不宜艾灸;

2、魚腰穴:爲經外奇穴,在瞳孔直上、眉毛中間的位置,有鎮驚安神、疏風通絡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眉棱骨痛、面神經麻痹、眼瞼下垂等,此穴有眼輪匝肌、枕額肌、眶上神經外側支、面神經等經過,常以平刺針法刺灸該穴位;

3、絲竹空穴:又名巨窌穴,在眉毛的`尾端,即眉梢尾端與眶緣之間的位置,能觸摸到一處凹陷,屬於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寒溼水氣由此匯入三焦經,有止痛、止暈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頭疼、面神經麻痹、目赤腫痛、眼瞼瞬動、癲癇、齒痛等,此處有眼輪匝肌、眶上神經、面神經顳支和顴支經過,可以平刺該穴位。

以上三個穴位臨牀經常用到,建議在專業中醫師辨證論治下使用該穴位。平常做眼保健操時,經常會按摩到以上三處穴位,對促進眼睛明亮、緩解視力疲勞有一定好處。

眉頭是什麼經絡,一按就痛2

眉心就是中醫經絡穴位印堂穴的駐地,養生者將印堂穴稱爲“上丹田”,中醫認爲,刺激這個部位,勤加耕耘,就能夠獲取長生延年的“內丹”。

印堂出現問題屬於虛弱的病症。其實,遇到這種情況時,只要按摩一下眉心,疲勞症狀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解。

印堂穴很好找,位於臉部正面,左右眉間正中央就是印堂穴。

刺激印堂還有醒腦通竅明目的功效。每天用拇指和食指捏起兩眉間的皮膚稍向上拉100次,就能感覺到一種脹脹的感覺向兩側發散,那是陽氣在衝擊,之後您就能感覺到腦子特別清醒,眼睛也特別明亮。

眉頭是什麼經絡,一按就痛 第2張

經常按摩這個印堂穴位,還可以使頭腦反應敏銳,增強記憶力、改善視力減退。

此穴對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和與伴隨而來的頭昏、頭痛、嗅覺功能減退等,也具有明顯的調理和改善作用。

按摩手法

1.右手的中指伸直,其他手指彎曲;

2.將中指的指腹放眉中心處,用指腹揉按穴位,用力適度;

3.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每次大約2至3分鐘;

4.也可採用右手拇指、食指捏起兩眉間的皮膚稍向上拉的方法,每日早晚各提拉50至100次。(也可如圖直接用拇指按摩)

打通了這個控制點,腦供血問題就會有改善,對頭痛、頭暈等高血壓引起的症狀有很好的效果。

眉頭是什麼經絡,一按就痛3

眼眉有什麼穴位

1、陽白穴位

取穴位置:該穴位於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

解剖: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外側支;布有額神經外側支。

功能:生氣壯陽

主治疾病:頭痛,目眩,目痛,外字、外眥疼痛,雀目。

2、印堂穴位

取穴位置:位於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

解剖: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和降眉間肌。皮膚由額神經的滑車上神經分佈。肌肉由面神經的顳支支配,血液供應來自滑車上動脈和眶上動脈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靜脈。

功用:清頭明目,通鼻開竅。

主治疾病:頭痛,頭暈;鼻炎,目赤腫痛,三叉神經痛。

眉頭是什麼經絡,一按就痛 第3張

3、攢竹穴位

取穴位置:該穴位於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解剖:有額肌及皺眉肌;當額動、靜脈處;布有額神經內側支。

功能:對黑眼圈有所緩解

主治疾病:頭痛,口眼歪斜,目視不明,流淚,目赤腫痛,眼瞼顫動,眼瞼下垂。

4、睛明穴位

取穴位置:人體睛明穴位於面部,眉頭下方凹陷處。

解剖:在眶內緣瞼內側韌帶中,深部爲眼內直肌;有內眥動、靜脈和滑車上下動靜脈深層上方有眼動、靜脈本幹;布有滑車上、下神經,深層爲眼神經,上方爲鼻睫神經。

功能:降溫除濁

主治疾病:目赤腫痛,流淚,視物不明,目眩,近視,夜盲,色盲。

5、瞳子髎穴位(別名:太陽穴)

取穴位置:眉尾後側

解剖:大部分寒溼水氣散熱後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膽經下傳於聽會穴。

功能:降濁去溼。

主治疾病: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熱則瀉針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