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峨眉山月歌寫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寫作背景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峨眉山月歌寫作背景,李白的是一位重感情的詩人,之前我們曾經學習過《曾汪倫》是一首惜別友人的古詩。一篇李白跟其友人之間感情的一首詩。下面看看峨眉山月歌寫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寫作背景1

這首詩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輕時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園之月。此詩是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於開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詩作,通過描寫詩人在舟中所見的夜景,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親人和友人的感情。全詩如下: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白話譯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着半輪秋月。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捨去向渝州。

峨眉山月歌寫作背景

擴展資料

1、創作背景

此詩是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於開元十二年(724年)秋天。當時李白在離開蜀中赴長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寫下此詩。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園之月。

2、後世影響

這首詩對當時及後世的詩歌創作頗有影響。杜甫《江月》《月三首》、鄭遙《初月賦》、蘇軾《送張嘉州》、陸游《月岩》等作品都有明顯的受到李白《峨眉山月歌》影響的痕跡。

峨眉山月歌全詩描繪了一幅千里蜀江的畫面,體現作者李白對友人無盡的思念與關懷,寫山月更突出心中的思緒,膾炙人口。雖與朋友遠隔千里,但情誼依然不改,透露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意蘊。

擴展資料

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爲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徵。

峨眉山月歌寫作背景2

【原文】: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譯文】:

峨眉山的山巔,高高的掛着半輪秋月。平羌江清澈的水面上,把天空的那半輪秋月給閃閃地倒映着。

我乘船出發在這個夜間裏,離開清溪而駛往三峽的方向。雖然深深的想你,但我們卻沒有機會相見,因此也只能依依不捨的順江而向渝州那個地方。

峨眉山月歌寫作背景 第2張

【賞析】:

此詩從“峨眉山月”落筆,其中的“秋”字既點明瞭季節又自然的形容出了月色之美。而其中的月又只是“半輪”,從而使人們不由得聯想峨眉山掛月的優美意境。

次句中的“影”字則是指月影,而“入”和“流”這兩個動詞所構成的連動句式,則是向人們呈現出了月影映入江水,且又隨江水流去的畫面。而有心的朋友們會發現,水中的月亮不管江水怎樣流,月亮基本還是定那不動的。所以“月亮走,我也走”是十分科學的。也只有觀者順流而下的同時,才能體驗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這後兩句則是說,我乘船出發在這個夜間裏,離開清溪而駛往三峽的方向。雖然深深的想你,但我們卻沒有機會相見,因此也只能依依不捨的.順江而向渝州那個地方。

作爲辭親遠遊的詩人,乍離鄉土,難免對故國故人充滿戀戀不捨之情。而行在江上得逢見月,猶如見到故人一般親近。然而明月畢竟不是故人,故也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其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這段話,則充分表達出了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

峨眉山月歌寫作背景3

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秀美的大好河山的熱愛和讚美之情,體現了詩人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操.

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譯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着半輪秋月。流動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 卻難相見,戀戀不捨去向渝州。

峨眉山月歌寫作背景 第3張

擴展資料:

賞析

峨眉山,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峨眉縣。山中多寺觀。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詩。

人們比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這是作者早期居蜀時所作,另一首是寫於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這一首則是寫於作者二十六歲(726)離開蜀地時。

如果說李白早期是爲了訪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麼在他即將離蜀和離蜀後寫的關於峨眉山月歌的詩,則主要是藉以表達豪情壯志及其對友人的思念。這首詩人們很欣賞,但理解卻有很大不同。

明高棅《唐詩品彙》卷四十七引劉須溪謂此詩"含情悽婉" ,而程千帆《 古詩考索·古典詩歌描寫與結構中的一與多》則雲:"李白的構思是在以孤懸空中的月與自己所要隨着江水東下而經過的許多地方對比。來展現自己乘流而下的輕快心情。

"如果我們聯繫李白出川的動機來分析此詩,對以上兩種理解的正誤便不難做出判斷。作者當時抱着四方之志出蜀遠遊,猶大鵬將展其翅。

此時沒有什麼"悽婉"之情可言,相反,倒是大有與明月爭勝之心。峨眉山月本來隨着江水東流,作者乘輕舟順流而下。所經之處有時可以看到山月 ,有時看不到 ,明月時隱時現 ,彷彿在緊緊追趕自己。

看不到時,就像遠遠地將山月拋在身後。假如把上述劉須溪所謂"含情"的"情",理解爲作者與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悅心情,似乎比"悽婉"二字更接近原意。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