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家風小故事(14篇)

家風小故事(14篇)

來源:時尚冬    閱讀: 8.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家風小故事 篇1

先生的曾祖父自幼失怙恃,生活過得非常清貧。他靠著自己的手藝養育了六個子女。生活的潛移默化中,孩子們都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生活習慣。子女們長大後各自成家立業,踏踏實實的工作,樸樸素素的生活,雖然沒有過上大富大貴的生活,家家也都是和諧美滿。每當過年回家的時候,都是滿滿的一屋人,曾祖父每每這時候都是喝著酒樂呵呵的。

家風小故事(14篇)

祖父母都有一雙巧手,祖父善於木工,祖母善於繡花。家裡的小木凳基本都是祖父用剩餘的木材敲敲打打做成的,結實而耐用。先生的祖母,很小

就作為祖父的童養媳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耳濡目染了家庭的變遷,更是將曾祖父的勤儉樸素的生活習慣發揮到極致。家裡的小物件,即便看著沒用的都能在她的巧手下變廢為寶——零碎布加五彩線在祖母的飛針走線中成了寶寶的虎頭鞋;廢棄的飲料瓶變成了吊蘭的新家;舊鐵鍋裝滿厚厚的泥土,春天撒上種子就是一個小小的菜園子了。如此種種,真是數不勝數。

守護傳統,承傳血脈。沒有華麗的辭藻修飾,沒有精美的宣紙襯托,“勤儉樸素”已滲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將慢慢傳承下去。

家風小故事 篇2

中國人家族觀念重,歷來重視家庭建設,把“齊家”看作治國、平天下的前提,積累了豐富的治家經驗。歷史上那些名門望族的家風,是他們修身、治家、做官、經商等各方面的人生總結,有著各類家庭的成功案例,是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我們從中可以學習治家之道、教子之方。家風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家風中的忠孝、禮義、勤儉、清廉等,這些中華民族共有的美德,也需要我們代代相傳。

世家大族的家風內容涉及的方面很廣,如孝親、睦族、和鄰、婚喪嫁娶、經營田產、勸學、交友、做官,等等,其核心理念卻傳承不變,總的來看,以勸學、為官、立德三點為主。

勸學重教是興家之本,“學而優則仕”,普通百姓憑藉學習上的出類拔萃進入仕宦階層。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仕宦之家大多由耕讀之家通過科舉轉變而來,而工商之家由科舉走上仕宦之路的,固然有之,但微乎其微。一個家族若要保持仕宦之位的世代沿襲,必須在勸學的同時重視道德修養。“德”是維持一個家族長久興盛的內在因素。世家大族的家風內容以勸學、為官、立德為主。個人追求、治家之道和國家目標三者一致,有機結合。

第一個故事

劉必顯(劉墉曾祖)家教很嚴,提出“崇惇厚、黜浮華”,他“教其子,每不稱意即撻之”。劉棨(劉墉祖父)不僅繼承了劉必顯的這一切,而且“益嚴乎子孫”。孩子六歲,就要到外面去讀書,而不是依偎於父母膝前撒嬌。他要求子孫“出於跬步無敢嬉戲”,培養孩子的穩重大方氣質,長大後“被服食飲,比於寒素”。前面是講在學業上向高標準看齊,後面則是說在生活上要向低標準看齊。人只有如此,才能克服困難,戰無不勝。“讀書汲古外不得有他嗜好,亦不得妄有所交接”,專心讀書、謹慎交友,以保事業有成。劉棨生了十個兒子,八子全都中過舉,八子中又有三人中過進士。劉棨“嚴家教”功勞很大。

劉家的私塾先生李漋評價:“近世言家法者,首推東武劉氏。”

第二個故事

王重光g出身新城王氏家族,他的家訓是:“所存者必皆道義之心,所行者必皆道義之事,所友者必皆讀書之人,所言者必皆讀書之言。”在新城王氏家族中,每一個人必須存有道義的心,每一個人必須做道義的事,每一個人所交的朋友必須是讀書人,每一個人說的話必須是讀書人的話。從此,“道義、讀書”四字,便成為新城王氏的家風。

“忠勤報國”是新城王氏家族的優良傳統,也是王重光對“道義”家風的實踐。王重光是王漁陽的高祖,也是家族從諸城遷徙到新城後出現的第一個進士。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王重光任貴州布政司參議。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紫禁城發生大火,皇宮損失嚴重,為了進行重建,需要在四川、貴州等森林茂密的地區採伐木材。王重光奉命在貴州採木。為了完成採木的工作,他不畏艱難險阻,親自到人跡罕至的大山中,借宿在苗族山寨裡,探虎豹洞穴,攀登巨巖,橫渡激流。他所到的地方都是凶險之地,連當地的百姓都不敢去。他上山時在木屐上綴上釘子,下水時僅乘一木,好幾次瀕臨死境,手下張、王兩位指揮使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殉職的。各個部落酋長也紛紛向他提供優質木材,但這些大木材都長在絕壁上,下面就是萬丈深淵,僅憑人力難以搬動。一時間,木材運輸成了一個難題。恰遇大雨傾盆,木材被洪水衝出大山,問題迎刃而解。不到一年,王重光所伐的大木材有六百多根,比其他採木的多出三倍。

由於公務繁忙,王重光很少有回家團聚的機會。有一次,王重光回到家中,兒子王之城、王之猷看見他容顏憔悴、疲憊不堪,十分驚訝,哭著對他說:“是因為朝廷的公事所以這樣勞累嗎?何必讓自己受這樣的苦!”王重光嘆息說:“我不能顧家啊!”第二天就又去辦理運輸木材的事宜了。王重光因為公事繁忙,所處的貴州又是蠻荒之地,環境惡劣,很快就身患重病,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沒有時間照顧自己。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八月十五,王重光已經病勢危重。臨終前,他對兒子說:“我勉強支撐病體辦公,毫不懈怠,是想報答聖上的恩德。”直到最後都沒有一句言及家事。

王重光死後,嘉靖皇帝表彰他“忠勤可憫”,並賜祭一罈。三年後,京城皇宮三殿建成,大司空再次為貴州官員請功,王重光被追贈太僕寺少卿。而貴州當地人民為了紀念他,在永寧建祠,並用嘉靖皇帝所批覆的“忠勤”二字表額,稱為“忠勤祠”。因為王陽明也曾經謫居貴州,當地百姓把王重光和王陽明並稱為“二王”,每年祭祀。

第三個故事

顏真卿,我們知道他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卻少有人知道他更是一個慷慨赴死、兩罹國難的忠烈之士。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時,顏真卿任平原(德州)太守,他的堂兄顏杲卿做常山(石家莊)太守。顏真卿聯合堂兄,率領義軍共同作戰,顏真卿還被推舉為盟主。他們大敗叛軍,取得了“安史之亂”後唐軍的第一次勝利,極大鼓舞了官兵的熱情與信心,扭轉了戰局。安祿山攻佔洛陽後,唐玄宗不由得傷心嘆息:“河北二十四郡,竟無一忠臣!”這時有人來報,說河北盡陷,只有顏真卿鎮守的平原城沒有損失。唐玄宗這才開始關注顏真卿,其實他這時候連顏真卿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舊唐書》說:“朕不識顏真卿形狀如何,何為得如此!”經此戰役,顏氏家族損失慘重,30多人被殺。顏真卿堂兄顏杲卿一家尤其慘烈。顏杲卿與兒子顏季明一起守常山,後顏季明被安祿山抓做人質,但顏杲卿不肯屈服,大罵安祿山,被割舌而死;顏季明被凌遲處死,屍骨僅剩一頭一足。著名的《祭侄文稿》便是顏真卿為其侄子顏季明寫下的。平原之戰,是顏真卿第一次為國赴難。

顏真卿由於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戰功,之後屢得升遷,這引起了朝中一些大臣的嫉恨。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淮西都統李希烈謀反,直接威脅洛陽。宰相盧杞嫉恨顏真卿,便向皇帝進言,讓顏真卿前去勸說李希烈投降。顏真卿深知這是陷阱,卻說:“君命也,焉避之。”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忠義之心令人佩服。顏真卿勸李希烈歸降,李希烈欣賞顏真卿,反勸他助自己反唐。顏真卿指著李希烈的鼻子,痛罵道:“可惜我手中沒刀,看你還來不來勸我!”李希烈派人在院中挖了一個大坑,揚言要活埋顏真卿。顏真卿坦然地說:“死就死,這是我的命!”並自作墓誌和祭文,準備以死殉國。李希烈還不死心,又讓手下在院子裡堆上柴,燒起大火,說:“你如果還不投降,就自己往火堆裡跳吧!”顏真卿二話不說就往火堆裡跳,被李希烈的手下拉住了。李希烈毫無辦法,軟禁折磨了他三年,最終將他縊死。顏真卿死時罵不絕口,終年77歲。

顏真卿最讓我們佩服的是什麼品德?是“敢於擔當”。而擔當,也是知識分子最可貴的精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是知識分子的立身原則,如果知識精英具備了兼善天下的身份、名望和社會地位,而不承擔社會責任,會被人斥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是最為人所鄙視的。如果為了國家連生命都可置之度外,那生活工作中還有什麼委屈不能承受,什麼責任不能擔當呢?劉必顯父子嚴格教子、王重光忠勤報國,以及顏真卿兩罹國難的故事,讓後人感動且振奮,因為這是我們的祖先留下的最為寶貴的財富。可親可信可敬,這就是家風的魅力。

家風小故事 篇3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

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司馬光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司馬光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家風小故事 篇4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大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後任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製,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家風小故事 篇5

在中國最典型的家庭就是三代同堂,我家就是這樣的一個普通的家庭,一家5口生活在同一屋簷下。

我家兩位長輩都是犟脾氣的人,雖然為了某件事能爭得面紅耳赤,但他們對晚輩還是很體貼的。每天大早為大家準備好飯菜,而且他們分工的很默契。甚至有時為了給我們換口味,大清早上街去買我們喜歡吃的早點,使我們每天能精力充沛地工作、學習。他們也時常變換著晚飯的花樣,給我們全方位的膳食營養補充。

長輩心好脾氣急,作為小輩自然要多多謙讓,這樣才能家庭和睦溫馨。好在孩子是家裡的紐帶,雖然他給大家制造了許多麻煩,但更多的是給大家帶來了快樂。記得有次孩子凌晨咳嗽得了支氣管炎,天還沒亮我們就急著起床抱著孩子上醫院看病。我們怕驚醒長輩休息,儘量小聲說話、整理衣物,孩子似乎理解了我們的意思,也儘量不咳出聲,我們三人在沒有驚動到長輩後,匆匆出了門。在我們給孩子看好急診,配好藥,等護士來掛吊瓶時,天快亮了。孩子這時提醒我說:“媽媽,現在給爺爺、奶奶打個電話吧,他們起床沒看見我會擔心的。你告訴他們我在看病,讓他們不要著急,我打完吊針就好了。”孩子的提醒讓我和他爸爸感到孩子長大了。我趕忙拿起手機向家裡報個信。爺爺聽到後急脾氣馬上就上來了,一邊在電話裡詢問孩子病情,一邊在電話裡責備我們怎麼孩子又生病了。我知道長輩也是擔心孩子,就忙著勸慰,也沒把長輩責備的話放心上。孩子聽見電話裡聲音挺響的,就奪過電話說:“爺爺,我們現在在跟病菌作戰鬥,很辛苦的。你要儲存實力給我們做營養的早餐的哦,我們回來要補充營養的,這樣我就好得快了。”說著,電話兩頭都樂呵呵得笑了。

這就是我的家雖然普通,但很溫暖。

家風小故事 篇6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

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家風小故事 篇7

孔子說過:仁者,愛人也。我覺得用這個字來形容我的奶奶是最合適不過的,在我的心裡她是慈祥的仁愛的。從小,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我跟著奶奶長大,從來也沒有見過奶奶跟誰紅過臉,與親人,我媽媽嬸嬸姑父這些後天親人,奶奶對誰也不偏心,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也都以她們為主,不爭不怨,包容著每一個孩子。聽過很多鄰里鄉親的家長裡短,可是在我家,從來沒有至親的人紅過臉吵過嘴,我的爸爸叔叔姑姑遇到事會在一起想辦法,誰都爭著出一份力,家裡有這樣的景象跟我那仁慈的奶奶是分不開的。因為孩子都是家長的樣子,就像家境可以貧窮,但是你的家教一定是富有的,只有在這樣的環境成長下,才會有做人的根本道德。如奶奶,把愛分給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孫子還是外孫都一視同仁,所以我們家這幾個晚輩總喜歡去奶奶家。包括鄰里之間,有什麼事情,都會來與奶奶分解憂愁,有時家裡會讓奶奶少操點心,畢竟上了年紀了,可是奶奶總是樂此不疲的去為他人解決一些事情。其實,奶奶是沒有文化的,也不識得幾個字,所以,我很敬佩我的奶奶有這樣的人格魅力,也一直被影響著。

家風小故事 篇8

兒子從小就得到親戚朋友們的寵愛,每逢過生日,禮物、蛋糕,玩樂……只要他想到的,統統都堆在他面前。五六歲的時候,他就牢牢記住了自己的生日,卻不知道我們的生日。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反省自己:在給予兒子愛的同時,有沒有教他愛別人呢?

正好快到我生日了,何不借此機會教育孩子呢。我故意撅起嘴巴,衝兒子撒嬌:“爺爺過生日收到我們送的生日禮物,那我過生日呢,當兒子的也要送媽媽一個禮物才對呀?”兒子稍一愣神,想想也對,於是痛快地點頭同意。然後我們又告訴他:送禮物不在於價格高低,而在於你準備禮物時所花的心思,要揣摩對方喜歡什麼、要進行包裝以示尊重、要說祝福的話……生日那天,兒子神祕兮兮地拖著他爸爸出門了,我在家好奇地期待著,大半天,爺倆終於回來了,兒子一手捧著一束玫瑰花,一手拎著蛋糕,一進門就笑盈盈地對我說:“媽媽,祝你生日快樂,越來越漂亮!”放下蛋糕,他又變魔術似的拿出一支口紅:“生日禮物哦。”我給了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他爸爸說:“買花的時候,花店的阿姨誇他懂事、孝順、有愛心!”兒子的臉紅紅的,眼睛亮亮的,腰桿直直的,他開心極了!一個向兒子索愛的過程,卻讓兒子體驗到了愛之付出的快樂!趁熱打鐵,我們展開了討論:愛一個人,除了送禮物,還可以怎麼做?……

“愛己,請先愛人”,在我們家成了每個成員心領神會的契約。每週,我們堅持去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看望;外公病了,兒子和大人一樣陪護守夜;我外出開會,兒子總是電話噓寒問暖;汶川地震,兒子捐出了平時捨不得花的所有零花錢;外出購物,兒子自告奮勇幫忙提大袋小袋……

其實,愛不只是得到,更是一種付出,一種強大的能力。真正愛孩子,就應在其心中播撒一粒愛的種子,讓其生根發芽,然後以愛生愛。愛家長,愛同學,愛老師,愛身邊的人,愛一草一木……

家風小故事 篇9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百善孝為先”,對於這個字的理解,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要遵從孝道。爸爸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可以說很古板,傳統,朋友有時來我家,只要有爸爸在場,氣氛一定十分僵硬。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嚴肅的硬漢,也有柔軟的一面,他會默默的做一些感動家人的事,例如:一個人偶爾提著一隻燒雞去姥爺家看看,在奶奶生病臥床的期間,會偷偷的掉眼淚……每年過年的初一,我家都有一個慣例,就是去奶奶家拜年,幾十年了,記得有一次,爸爸值班,初一中午才回來,恰好舅舅開車從外地來了,媽媽就沒有帶我們去奶奶家拜年,計劃下午再去。可是當爸爸知道情況後,陰鬱的臉色和媽媽爭執起來,最後,竟然還流了眼淚,很長一段時間我也沒想明白。如今,我似乎理解一個大男人的眼淚了,這是他表達孝道的一種方式和習慣,他覺得這個禮節是很重要的,也許那時的媽媽也沒有完全理解他,所以,在爸爸的眼裡,作為一個粗線條的大男人,並沒有姑姑們的那份細心,在生活上對母親細微的照顧,但是在大的禮節上,他以他認為重要的方式去孝敬他的媽媽。當然,不止我的爸爸,還有媽媽對長輩也是很孝順關愛,所以,我也會潛移默化的跟著學到,入則孝順父母,出則和睦鄉鄰。

家風小故事 篇10

一群孩子去偷鄰居的蘋果,事後鄰居發現蘋果被盜,只是懷疑,沒有證據顯示是哪些孩子乾的,幾個孩子的家長或知道或懶得知道自己的孩子偷蘋果的事,唯有一個孩子的家長認為“事情嚴重”。

帶著孩子上門 “負荊請罪” ,主動提出賠償,蘋果園主人看在家長“知禮懂事”的情況下,原諒了小孩子的“無知”,沒有要求賠償,認為知錯能改就行,孩子想吃蘋果也正常,如果事先“打個招呼”,送點蘋果也未嘗不可,偷是不可取的。

後來,這個孩子被一同參與偷蘋果的孩子奚落為“叛徒”, 各自“漸行漸遠”。這個孩子參加工作後經常回憶起此事,深深感激自己的父母家風嚴格,要不然自己的境況不知道會怎麼樣,當年參與偷蘋果的孩子中,就有兩個“出了問題”。

還有一個故事,兩位母親爭論:孩子的性格是內向好還是張揚好?誰也說服不了誰,一位母親認為孩子內向了,進入社會要吃大虧,另外一位母親認為孩子太張揚,進入社會容易犯大錯,在不同的指導思想下,社會交往能力相對弱一些的“內向孩子”,吃了什麼好大的虧倒沒有聽說。

“張揚孩子”社交能力確實強,其父母又擔心起來,原因是孩子過生日就把同學約到了KTV,學著成人一樣喝酒抽菸跳舞“瘋狂”慶祝,沒有想到這是其父母“言傳身教”的結果,其父母進入娛樂場所從來不讓孩子迴避,而是有意帶著孩子以加強社交能力的“鍛鍊”,孩子的“過度成熟”怪誰呢?對於一個“不爭氣”的孩子,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反思其家風對他的深刻影響?

不難看出,家風事關人的.成長甚至人的一生,家風“無節操”“無底線”,後果很嚴重;當然,人品好、有作為的人,其身上也少不了良好家風刻下的痕跡。

家風小故事 篇11

從前的我在學習上很懶惰,從來不虛心好學,做作業時很不自覺,通過家風小故事這件事,我學習上就變得十分勤奮。

有一次,媽媽讓我一個人待在書房裡寫作業,覺得太無聊了,就偷偷得拿起手機玩了起來。媽媽看見我在玩手機,就說:“你怎麼不好好學習,在玩手機,你又不遵守我們的家風了。”我好奇地問道:“我們家的家風是什麼?”“我們家的家風就是‘勤奮好學,自護自律。’。”這時,聽了媽媽的話,我覺得十分羞愧,就決定改掉這個壞毛病。

在一個週末的晚上,我們盡情地放鬆了一會兒,看了電視。月光靜靜地灑在了書桌上,我能通過燈光隱隱約約地看見爸爸那勤奮學習的身影,我彷彿看見了爸爸正坐在書桌前,津津有味地看著教材書。我叫了幾聲爸爸,讓他放鬆一會兒,可以他一點兒反應都沒有。爸爸說:“現在的時間十分緊迫,單位裡有很多競爭,我要抓緊時間努力學習,這樣才能跟上別人的腳步。”這個熱愛學習的爸爸正好印證了我們家的家風。

爸爸的行動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從此以後,我變得十分勤奮好學,也會獨自一個人完成作業,經常受到媽媽的表揚。

這一次,我終於知道並做到了我們家的家風:勤奮好學,自護自律。

家風小故事 篇12

梁啟超有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甚至還產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這“三院士”是建築學家樑思成、考古學家樑思永、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樑思禮。另外,四兒子樑思達是經濟學家,次女樑思莊是圖書館學家,三女兒樑思懿是社會活動家。

梁啟超對於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求學,而且在為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閱讀《梁啟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啟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範。

寫信時,梁啟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在求學這一方面,梁啟超根本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他對樑思莊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並教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迴圈互動著用去”。

同時,梁啟超強調責任的重要。1923年,他寫給長女樑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儘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當然,寫信教導自己的孩子之餘,梁任公沒忘了誇一誇女婿、兒媳。

拋棄:樑濟對梁漱溟“信任且放任”

1918年11月7日,自殺前三天,樑濟問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時在北京大學任哲學講師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裡去的。”“能好就好啊!”說罷,樑濟離開了家。

梁漱溟亦兩度欲自殺,但最終,現實中國的問題和人生問題縈繞著他,他不停思考,積極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樑培寬、樑培恕,對於他們,給予最大自由空間。接受採訪時,樑培恕說:“我們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擁有了別人沒有的最大的自主權。”這種教育,也與梁漱溟受到樑濟的影響有關,樑濟對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說,這也是一種“中國式傳家”。

樑培寬追憶梁漱溟時,時常會提到一次考試。當時,樑培寬考了59分,內心忐忑地拿著學校要求補考的通知給父親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還給了我。”樑培寬說,他後來明白父親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相比於課堂成績,梁漱溟更在意教人過社會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家風小故事 篇13

家風是一盞燈,照亮我前方的路。家風是一條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風是一面鏡子,時刻發現自己的弊端。

在我家裡的大廳裡,端端正正的掛了一幅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每每看到這十個大字,心裡總是有所感悟。姥爺說要把這句話銘記於心,它會使我受益匪淺。

步入初中後,學習壓力像個巨大的包袱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到了初三以後這樣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初三的我們不再像小學時候那樣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呆在溫暖的被窩有更多的時間去品味早餐。初三的我們更怕冬天的來臨,寒風像個怨婦一樣在我們的耳旁嘶吼著、咆哮著,它告訴我們你只能前進,儘管這樣的學習很艱苦,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退縮。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共同的信仰:那就是成功,為明天鋪上一條美好的路。

我慢慢的閉上眼睛,腦海裡像電影一樣倒帶重放,記得前一段時間我的英語成績下降的很快,老師問我原因,我也答不上來,自己獨自去好好思考。這天回家我心情很是不好。姥爺問了我情況,我便如實的回答了。姥爺聽完慈祥的笑了。姥爺說:"最根本的原因是你最近沒有認真,對吧?"我看著姥爺點了點頭。"怎麼回事,你能告訴姥爺麼?"我低著頭說:"其實我最近很累的,每天要完成功課很晚。"姥爺聽完後,便指向大廳上那幾個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呆呆地望了它許久,姥爺說:"你知道我為什麼要把這幅毛筆字掛在這裡麼?"我搖了搖頭。姥爺說:"這裡的故事可多呢!"我便趴在桌子上聽姥爺講裡面的含義。

姥爺說這個家風被傳承了幾十年,在他小的時候,老姥爺就告訴過他,如果你想得到甘甜的蜂蜜不穿過蜂林,一味的退縮你就永遠達不到。如果你想成功,不吃苦拿什麼積累經驗,去體會生活的美好呢。聽姥爺講到他們過去的辛酸,相比之下自己是最幸福的。我也頓時茅塞頓開,我開始拿起英語書,認真地拼寫單詞,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難我難我不畏難。回味姥爺說的每一句話。學習的動力也就回來了,好像渾身充滿了力量。這次模擬考之後,英語成績也提升到以前的樣子了。

家風伴我成長。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會把這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吃苦是我們的美德,因為所有的努力都不是白費的,它會給予你超出你想象的回報。家風牢記我心。也會伴隨著我一直傳承下去。

家風小故事 篇14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

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