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犯罪心理分析人為什麼犯罪

犯罪心理分析人為什麼犯罪

來源:時尚冬    閲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犯罪心理分析人為什麼犯罪,很多人想通過心理學來推測別人的心理,這是因為心理學結合人體肢體動作的解讀更為準確,在我們遇到一些不瞭解的事情時,也可以運用心理分析的方式去解決,接下來具體看看犯罪心理分析人為什麼犯罪。

犯罪心理分析人為什麼犯罪1

一、巴甫洛夫經典的條件反射

其認為人與動物的條件反射是相似的。例如:鈴聲與食物結合,原本當狗看到食物時會分泌唾液而狗在聽到鈴聲時不會分泌唾液。但當在鈴聲後給狗食物久而久之狗就會將鈴聲和食物結合起來。

從而狗在聽到鈴聲時會分泌唾液。例如:在貪財性犯罪中人面對金錢這種刺激物,犯罪人將金錢和很多能滿足需要的目標聯繫起來。所以貪財性犯罪人會不停的追隨非法的獲得各種各樣的象徵財富的目標。

二、操作性條件作用

當一人做出某種行為時他是否獲得了獎勵或者懲罰會進一步激發他是不是進一步維持這種行為模式或者消除。比如干壞事是否及時的得到懲罰。例如:老鼠在實驗倉,踩踏板會得到快感所以老鼠一天大多數清醒的時間都在踩踏板。記錄表明一隻老鼠一天踩了5000次。其獎勵來源於不僅在於物質也可以在於精神

犯罪心理分析人為什麼犯罪

那麼初犯之後再次犯罪就涉及到人的認知評價。犯罪人認為上次犯罪不太謹慎,策劃的不太精密,同伴不忠誠等。這叫效能感(犯罪人認為自己能更好的實施犯罪行為)其也可能是虛假的。

三、觀察者效應

如果一個人觀察到別人同樣情景下的行為,他就習得一種行為模式,無意中會仿效這種模式。一是態度的習得,二是表現行為方式上的——我應該怎麼做。行為主義認為,人大多數的行為模式是來自於後天習得,是學習來的,不是與生俱來的。在監獄管理中常見有這種效應,一個年少的初犯與很多極端的犯罪人生活在一起,包括交流,觀察習得。

有可能形成一種之前不具備的犯罪觀念和犯罪技能。這很好解釋了為什麼在我們國家以及一些情況相同的其他國家,很多重大的案件都有刑滿釋放人員的參與的影子。他們最終的犯罪會比他以前的犯罪更加惡劣,犯罪的對策和技術也會更加高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符合這種觀點,但"蓮出淤泥而不染”並不符合。其原因是由於主體的判斷,一個人自身判斷這種行為不可取。行為主義犯罪觀強調如尼采所説的:當你看向深淵足夠久的時候,深淵也會回看着你。行為主義走到一個極端就是行為具有決定性。這是它的一個優點,換一個角度看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弊端。

犯罪心理分析人為什麼犯罪2

犯罪的精神分析説

1)侵犯性説

人含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死的本能一旦被激活發揮出的能量是很大的,是完全非理性的。

2)性衝動説

性衝動是違法犯罪心理產生的唯一根源,是一切違法犯罪的原動力。

3)權欲説

強調自尊和自卑,認為違法犯罪就是特定時間為了克服自卑感而產生的過度補償的結果。我們要相互尊重,如果執法過程中缺乏尊重的話,被執法人即使知道自己的行為錯誤,也會產生情緒上的抵抗。

潛意識動機和自我防禦機制

一位28歲的男子佩雷茲於成年階段不斷地產生違法犯罪的行為並且改造的效果也很差。心理學家亞歷山大與希利分析認為他是在一個極端溺愛的環境下成長的,成長時有依賴感(稱為口脣期的固着)而在他上學時周圍的同學並不會溺愛他,加之他的哥哥於學校取得了更好的成績故而他的意識當中產生了自卑。這種自卑會進一步的引發嫉妒和敵意(衝突來源)。

發生攻擊行為之後會讓他產生一種規則之內的罪惡感和自我懲罰從而引發神經症性的恐懼。這讓他想去改變但因為過去的依賴感過於強他害怕去改變。而與別人發生衝突行為會不斷強化他的嫉妒和怨恨同時也會強化他的自卑感。從而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恐懼感導致退行性的強化(因為年幼時他的行為是被允許的,故而他想象自己處於一種年幼的狀態來降低他的恐懼感)犯罪行為就是於這種背景下形成的誇張表現。為了維持自己心裏的平衡,通過和別人發生衝突來減弱自己的自卑感。

犯罪心理分析人為什麼犯罪 第2張

絕大多數的青少年犯罪都是為了減弱心中的自卑感通過瘋狂的行為來引起家長和社會的注意。內心越自卑,外部的表現就越狂妄,這是一種彌補。

精神衝突

為了説明精神衝突關係,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示意圖介紹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與生俱來的那部分,自我:現實中的我,超我:理想狀態的我。

本我執行的是及時快樂原則,自我執行的是現實原則即我能不能做這件事,超我執行的是盡善盡美的原則,道德自律性。自我要面對本我,超我,和外部環境,並協調好三者的關係,否則就會出現問題其中有我們能覺知的(意識)有我們不能覺知的(潛意識)。一般認為潛意識發揮的作用最大。

犯罪發生過程中可能當事人並不能察覺但結果是爆發性的,是過程慢慢累積形成的。

從人格成長的階段看

艾裏克森所講的人格發展共有八階段,其中青少年時期是不穩定的'所以容易發生問題,但是如果之前的時期發展良好的話青春期就不容易出現問題(之前健康的心理髮展打下了良好的底子使他更容易的從正當渠道得到需要的認可)。

最後歸納:犯罪心理的相關元素是:潛意識動機,性本能力量,自卑與超越,人格發展與衝突(罪惡感與自我防禦機制)。

犯罪心理分析人為什麼犯罪3

1、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因素。

第一、青少年由兒童向成年人過度時期,正是青春期發育的變化時期,心理學家稱為“危險年齡”時期,他們在這一時期生理髮育迅速,身體開始趨向成熟,個人意識和獨立意識增強,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追求慾望,表現過分固執,缺乏自控能力。一旦感情衝動,便會不顧一切,鋌而走險。

第二、青少年犯罪與成年人的犯罪行為在動機的形成方面是有區別的。年輕人感到最重要的問題是他們的地位不穩定。因此,他們要全力爭取得到承認,爭取得到象徵聲望和地位的東西,在成人的淺意識中,不承認青少年是一種獨立的羣體,更不承認他們的文化觀、價值觀和行為模式有獨立存在的價值。

而青少年人卻總希望與成年人不分高低,並駕齊驅。出於這個動機,他們的舉止行為便帶有驕傲自大,喜歡錶現的傾向,目的無非是引起成人世界的注意。他們會以尋釁滋事、打架鬥毆等引人注目的方式表現他們的集體,證明他們已經“成人”,為了吸引他人注意,或者為了表示自己的這一特殊動機,他們就可以對任何人幹出違法犯罪的蠢事,或者説這也是對成人世界的報復。

第三、青少年最苦惱的莫過於感到自己無所事事。因此,他們之間也互相製造矛盾、摩擦,以次消遣度日。他們入世不深,妄想在犯罪的實踐中探求其行為所能達到的極限。

犯罪心理分析人為什麼犯罪 第3張

2、社會環境的影響是滋生青少年犯罪的土壤。

第一、生活貧富不均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許多青少年多以“有錢”為榮,把“吃喝玩樂”作為人生的信念,總認為別人要什麼有什麼,我們憑什麼就不該有。加之社會上拜金主義,腐敗之風以及貧富差別的影響,對青少年產生了不良的示範效應。當他們沒有或失去享受的物質基礎時,就會採取盜竊、暴力搶劫、綁架勒索等手段獲取錢物,從而走向犯罪深淵。

第二是社會管理力度不夠,社會沒有專門機構,負責對離開學校的這部分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他們基本處於失控狀態,在社會上放任自流,思想苦悶,精神空虛,一遇不良因素的誘惑就會誤入歧途。

第三是不良的文化環境對青少年犯罪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文化正由過去的一元化向多元化發展,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人們的業餘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但隨之而來的西方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和腐朽文化也在不斷滲透和傳播。

不良文化氾濫,暴力、色情等內容的遊戲卡、網卡、書刊雜誌、影視作品在全國城鄉各地,各種影視廳、網吧、電子遊戲室等娛樂場所到處都有。青少年長期沉迷於這些場所,自然而產生模仿心理從而走向犯罪。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