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時尚動態 > 家暴冷暴力案例

家暴冷暴力案例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暴冷暴力案例,其實現實很多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家暴案例,據全國統計大部分幾乎每個家庭都會出現一些不同的冷暴力家暴這種情況也有,也許能讓我們知道冷暴力的危害,那就下面來帶着大家來看家暴冷暴力案例

家暴冷暴力案例

家暴冷暴力案例1

幾乎每個婚姻家庭都會存在冷暴力,只是冷暴力的程度不一樣。如果夫妻之間遇到矛盾只是默默忍受,那麼就會很容易對對方進行冷暴力攻擊。下面這個典型的冷暴力案例,也許能夠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冷暴力的危害性。

以前遇到過一個人,她告訴我說,“跟丈夫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有時想跟他說說話,但他總是以很累很忙把我懟回去。”

尤其是他在玩遊戲的時候,想跟他一起做點事情,叫了他三聲,他就好像沒聽到一樣,一點回應都不給我。

有段時間,很多妻子成立了一個“反魔獸遊戲聯盟”。原因是很多丈夫沉迷在魔獸的遊戲中,對家裏的人事物不管不顧,對此,妻子很反感,因此,成立了這樣的一個聯盟。

丈夫沉迷在遊戲中,對周遭的環境自動產生了一個隔離,這種隔離就像隔着一面玻璃牆,妻子能看的清丈夫,但是無法進入他的世界。

這也是一種冷暴力對待的方式。

良好的親密關係互動,彼此之間一定是能分享各自的感受的。不要小看分享感受這件事,對親密關係而言,很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認識自己的方式,是來自於被別人怎樣對待,或者是我們從別人對待我們的眼神和行爲中,去了解我們自己是誰?

嬰兒時期,孩子特別害怕的感覺有這幾種:

第一種感受是害怕被媽媽拋棄

越小的孩子越怕被拋棄。

因爲孩子很小,如果被媽媽拋棄了,生理等各方面條件無法自我照顧。

缺乏照料者的照顧,嬰兒是根本沒有任何機會存活在這個世界上的。

所以,對孩子來說,被拋棄的感覺會引起一種極度的恐慌。

第二種感覺是我們的需求被忽略

被忽略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話,我們會有特別挫敗的感覺。當然,需求無法獲得滿足,對於孩子來說也是接近死亡的體驗。

第三種感覺是擔心自己的很多東西被撫養者淹沒

嬰兒在成長中,有一種需要不斷分離個體化的過程。

所謂的分離個體化,是指原先自己的一切都來自於媽媽,慢慢地,他希望自己能去獨立地完成一些事情,並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自我照顧。

但是,有的媽媽在孩子有能力去獨立完成一些事情時,仍然不給孩子機會去嘗試和完成,代替孩子去做了太多,這時,孩子會感覺到被淹沒。

紅軍在過草地的時候,有的戰士一不小心整個人都陷進了沼澤裏,想爬起來,可惜有力無處使,怎麼爬都爬不起來。這就是被淹沒時的感覺。

以上這三種感覺,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特別害怕遇見的。

親密關係中冷暴力就是將我們害怕的三種感覺激發出來。

那一刻,受的'一方,就好比一個被冷漠媽媽對待的孩子,不知所措,沒有未來,很委屈,很害怕,最後,在夫妻關係中轉化爲憤怒。

一個冷漠的糟糕的媽媽給孩子最大的恐懼,就是讓孩子體會這三種感覺。

如果一個媽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讓孩子體會到了被拋棄,被忽略,被淹沒的這三種感覺,那這個媽媽絕對不是一個好媽媽。

當你想去跟對方產生一些互動時,對方給你的反饋是一種拒絕,冷漠和不願搭理你的態度,那麼,很可能你被冷暴力了。

就好像對方對你所有的情緒情感,語言動作都不做任何的迴應。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用冷暴力的方式去對待對方,很可能是因爲這也是我們曾經被對待的一種方式。

當你認同這種方式時,一方面會對對方有一些嫌棄和責怪,感覺到被傷害。另一方面會把冷暴力變成攻擊別人和懲罰別人的手段。

冷暴力對親密關係的破壞是非常大的。當你用冷暴力對待對方時,無形中就把對方當成了你的敵人,你要懲罰他,“殺掉”他。

生活中,你會不會經常用這種冷暴力的方式去對待別人呢?如果有,或者你的悲傷或者痛苦,正在傷害另外一個人,激發怨恨的同時,也在把另外一個人趕走。

如果,你和自己的另一半鬧了矛盾,而你又無力挽回的時候,不要灰心,不妨加下情感老師的助理,讓她幫你安排擅長解決情感問題的顧問老師,先分析下感情出現的問題,給你專業的建議。/心號:

家暴冷暴力案例2

  一、家庭暴力案例

袁女士結婚已經十多年了,十幾年的婚姻生活使她苦不堪言。袁女士的丈夫經常對她惡語相向,後來甚至拳腳相加,大打出手。

對於丈夫的粗暴行爲,袁女士一貫採取退讓隱忍的態度,每當她忍無可忍時,就離家出走一段時間,而丈夫會發瘋地去尋找她。

找到她以後,每次都是痛哭流涕、捶足頓胸、作揖下跪,向袁女士道歉,哀求她不要離開自己,表示沒有她,自己就活不下去了。

袁女士相信丈夫還是深愛自己的,也就每每原諒了他,跟隨他回家去“好好過日子”。可是過不多久,丈夫又故態復萌……於是,袁女士這十幾年的生活,就在丈夫的打罵——道歉——再打罵——再道歉——這個怪圈中周而復始地度過。

  二、家庭暴力案例分析

袁女士的生活爲什麼會陷入這樣一個周而復始的怪圈中呢?心理學中有一種“心理遊戲”的理論可以對此進行解釋。心理遊戲是指人們通過扮演“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這樣一些心理角色來進行的爭鬥。玩“心理遊戲”的人,不管他想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他都至少要拉一個人,來給他當“配角”。

袁女士和丈夫之間多年以來就是在玩一場如火如荼的“心理遊戲”,當袁女士丈夫扮演“迫害者”對她辱罵和毆打時,她乖乖地成爲逆來順受的“受害者”;而當袁女士離家出走時,她丈夫又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受害者”,表示如果袁女士離開他,他就活不了,袁女士又乖乖地跳到“拯救者”的位置上,成爲丈夫的“救世主”……

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反覆地扮演着自己偏愛的心理角色,一次又一次地按照彷彿是預先寫好的“腳本”反覆上演。這個“腳本”就是人的潛意識中的“生活計劃”。它規定了一個人生活的主題,規定了他在現實生活的舞臺上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規定了他周圍的人所要扮演的角色。所以,要想搞清袁女士的心理根源,就必須追溯她的童年生活。

心理醫生經過問詢,瞭解到袁女士的父親也有很強烈的暴力傾向,也是這樣對待妻子的,袁女士可能就是從父母的生活中受到不良暗示,形成了自己的“逆來順受”。

  三、對於家庭暴力建議

通過分析,認清和改寫自己的人生“腳本”。從行爲上拒絕玩心理遊戲的“邀請”,當丈夫向自己施威時,不能軟弱地充當“受害者”,態度要強硬一些。

當丈夫痛哭流涕、作揖下跪,苦苦哀求時,不要輕易地充當“拯救者”,要約法三章,同時藉助社會支持,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