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紅與黑讀後感分享

紅與黑讀後感分享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紅與黑讀後感分享,經常使用文辭修飾能夠給文章潤色,閱讀能夠暴露出我們的死角和不足,書籍對我們空虛的靈魂進行了填補,我們渴求精神的營養,現在爲大家提供紅與黑讀後感分享,希望大家能從文章中汲取知識

紅與黑讀後感分享1

這本書曾被《紐約時報》列爲“世界名著”之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傑出小說家紀德曾將這本書列爲他平生最受益的書籍而這本書便是《紅與黑》。

紅與黑讀後感分享

這本書的作者是亨利貝爾19世紀法國批判主義的奠基人一生筆耕不倦。它摒棄華而不實的文風與冷靜,明晰的文體增強故事的感染力。

這本書寫了法國大革命失敗,王朝復辟時期,一個來自農村的貧苦家庭的孩子——於連,憑藉着自己卓越的才華、強大的自信心與過人的心計,在上流社會上飛黃騰達。事業上,他從木匠家的懶散兒子,一舉成爲變成名噪一時的家庭教師。又由神學院年輕的教士,成爲侯爵府深受賞識的心腹祕書。感情上,他既有市長夫人的真誠相待,也有侯爵千金的芳芳暗許,但是在他人生中一片光明之際,他那驕傲衝動的性格,使他竟因爲一封信,而去槍殺自己的舊情人,最終被送上了斷頭臺。

首先,我在這篇文章中,體會到一個人出身對其帶來的影響,我認爲於連出生平民,備受當時社會的歧視,在長期的壓迫下,改變了於連,使其對社會充滿不滿,心理扭曲,在激發於連奮鬥上進的野心同時,也導致其走入一條動盪的人生之路。

於連最終失敗,最後在監獄中,於連淡化了成功,也不再貪圖虛榮,在生的最後一個階段,迴歸自身的本心,找到真正的自己。所以,不論是對於愛情來說,還是對於人生,我認爲一個人有點野心並沒有錯,但是更重要的是不要迷失自己,包括在愛情面前、在金錢面前、在慾望面前、在權勢面前,也不論是我們的出身是如何的卑微,我們都可以憑藉自身的努力找到自己想要的,實現自己的價值。

紅與黑讀後感分享2

我最近看了司湯達的《紅與黑》,最先吸引我的就是於連這個人物,許多人都認爲他是一個不知滿足,野心勃勃的人,而我認爲於連只是順供應當時的社會——政治勾心鬥角,神聖教會黑暗墜落,資產階級新貴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在這種社會裏,那個人不想爬的更高呢?

紅與黑讀後感分享 第2張

《紅與黑》講述的是一個平民青年於連·索萊爾一心想飛黃騰過人的他被聘請爲市長家老師,因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不得不到貝桑鬆神學院學習。不久於連又被介紹給宮廷大臣當祕書。於連十分能幹,受到侯爵的賞識,爲他發了勳章,於連因此參加了貴族們的反動會議,甘願爲效勞。成爲候爵的心腹,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卻被市長夫人告發,心甘情願走上了斷頭臺。

書中的紅與黑,有人說紅代表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代表__的'黑色道袍,但我認爲紅是於連那超凡的能力和勃勃的雄心,黑代表現實社會制度的森嚴和黑暗,在當時社會往往是黑熄滅了人們的希望,而文中的於連卻是一個心機很重,野心勃勃的人,雖然這樣的人很邪惡,但是我認爲他是最容易在當時社會有一番作爲的人,他還有過人的智慧,這樣優秀的人物怎麼甘心只是一介平民呢?所謂往上爬總比消沉墮落、無所事事好。

書中的於連,他爲了自己的抱負理想——朝一日能突破等級森嚴的階級界限,進入上層社會的權貴之中,放棄了正真的幸福,生活在黑暗奢華,爾虞我詐的社會裏,從而爲自己開闢裏一條死亡之路,但是我認爲在那時的社會,生活法則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是冷酷的,都在追求着虛榮,名利,每個人都愛虛榮名利,雖然嘴上都說它們是身外之物,但有幾個人做到了。

於連的所作所爲可能傷害了一些人,不過他本性善良,他會懺悔,僅僅是由於心靈的引導。所謂人無完人,而“完人”,不是太純潔就是城府太深,不是聖人就是傻子,就像我們拿到一個沒有蟲眼的蔬菜立馬會聯想起農藥一樣。

於連死了,但我相信他勃勃的雄心依然還在,紅還是紅,黑仍然是黑!

紅與黑讀後感分享3

於連·索萊爾的命運時時刻刻牽動着我。綜觀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複雜。對此,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爲,說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爲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紅與黑讀後感分享 第3張

於連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雖出身卑賤,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傑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後能廁身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什麼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類幾千年的問題,也同樣困惑着我們的於連。在他心目中,幸福並沒有確切的標準,只是在他的心計,在他的警覺,他的一個又一個的“作戰計劃”及其實施當中。他爲第一次擺脫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爲德·萊納夫人面前履行“某種責任”而幸福,爲驕傲的瑪蒂爾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爲一次次地發跡而幸福得要命。

他渴望幸福,渴望飛黃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爲此,他製出了一個又一個“作戰計劃”,使出各種虛僞手段,他超人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但他畢竟是個好苗子,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時,他又會捫心自問,深深自責。因此,他的計劃總會漏洞百出,總會讓人懷疑。

我們不難發現於連在這種幸福的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爲標準,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實質上,他並沒有獲得多少快樂和幸福,反而使他處在一種緊張狀態,僅僅是感到“快樂的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一種“野心家實現後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緊接着應該在制定一個計劃。這些所謂的幸福僅僅是表象而已,於連爲了表象而犧牲了本質。當他以爲德·萊納夫人的一封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時,他想到了報復,最終被投進了監獄。在獄中反而使他從社會的束縛解脫出來,獲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僞裝和麪具,找到了真實的自我,也找到了本質的幸福。他放棄了逃跑和上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對死亡。

對於於連的愛情,我們同樣懷着強烈的興趣。因爲於連的成功幸福既而毀滅都與他的愛情緊密聯繫着的。他的兩個戀人——德·萊納夫人和瑪蒂爾德伴着短暫而奮鬥的一生,所以不妨分別來看看於連與兩個戀人的戀情。於連和德·萊納夫人的愛情始於於連對她的誘惑。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謂的“責任”,這是一種對貴族老爺的報復,一種虛榮的滿足。但是德。萊納夫人的善良、淳樸、溫柔深深地打動了於連。一段時間,他瘋狂地愛上了德。萊納夫人。可惜這顆愛心又很快被種.種野心佔有了,直至最後才又復燃,爆發。

而於連和瑪蒂爾德的愛情更多的是一種征服和反征服的關係,誰征服了對方,就會讓對方受到情感上的折磨。瑪蒂爾德出身豪門貴族,且追求理想,不甘平庸,才思敏捷。所有這些都吸引着於連。而瑪蒂爾德對於於連的愛情更多地緣于于連在她驕傲面前不屈服,不屑一顧。這在於連接受科拉索夫親王的建議這一段有趣的故事中表現得猶爲突出。可以說是嫉妒和寂寞使瑪蒂爾德瘋狂地愛上了於連。

最終於連還是投入了德。萊納夫人的懷抱而拒絕了瑪蒂爾德。這多少讓人要爲後者鳴不平,畢竟她置自己的名譽而不顧,畢竟他不顧一切地爲於連的獲釋而奔走。但這種愛卻不是自然的流露。而於連對德。萊納夫人的愛卻是自然地。同她在一起,於連會感到自由平等和獨立。這也是司湯達本人所說的“頭腦的愛情”和“心靈的愛情”之別吧。於連的取捨正是司湯達本人的取捨。

同曹雪芹寫《紅樓夢》一樣,司湯達在寫完《紅與黑》後認爲在五十年後纔會有讀者。他盼望着讀者能解其中味,並聲稱他的作品是獻給少數幸福的人的。在寫完了這點小體會後,回過頭來,我不禁又問自己,我是那少數幸福的人嗎?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