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抑鬱症孩子想上學但不敢去學校

抑鬱症孩子想上學但不敢去學校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抑鬱症孩子想上學但不敢去學校,抑鬱症是大忌都不陌生的病歷,隨着時代發展,抑鬱症似乎也變得隨處可見起來,而且年齡逐漸減小,很多家長在面對抑鬱症的孩子時不知道該怎麼辦,抑鬱症孩子想上學但不敢去學校的解決方法,一起來看一下吧。。

抑鬱症孩子想上學但不敢去學校1

我們要知道孩子不上學的深層原因。

孩子不去上學的原因可能是非常複雜的,也有可能是非常簡單的。他不告訴你,有可能是因爲他覺得告訴你也沒用,要麼是你不同意他的想法會批評他,要麼是你同意他的想法,卻幫不到他。另外有可能在此之前你跟他的關係有一些不太愉快的經歷,所以他目前不決定相信你。在你想搞清楚怎麼辦之前,你先來了解一下孩子拒絕上學可能的原因吧。

抑鬱症孩子想上學但不敢去學校

著名的心理學家,“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在“依戀三部曲”《分離》那本書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論點:學校恐怖症與家庭互動模式有關。並列出了四種與孩子因恐懼拒絕上學直接相關的家庭互動模式。

第一種:母親或者主要父母,在依戀方面遭受長期的慢性焦慮,因此將孩子“留在”身邊作爲陪伴。

聽起來簡直就是匪夷所思!父母居然會爲了滿足自己的依戀需求,把孩子留在身邊陪伴自己嗎?會的。

這裏我給留在一詞加了引號,意思是說,這種對孩子的依戀並不是大人自身能夠意識到的,更不是故意要把孩子留在身邊不讓他去學校的,而是一種潛意識在作怪。

什麼是潛意識呢?就如同望梅止渴,想到酸梅就流口水。張三欺負過你,你想到張三就生氣。看到張三走過來,你就自然會警覺,內心會有所防範。

抑鬱症孩子想上學但不敢去學校 第2張

父母的很多潛意識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比如:父母自身遭遇過依戀方面的挫折,長期感受不到被愛,也無法去愛別人,他們的情感世界是空洞貧乏的,當有了一個孩子後,就會把情感全都傾注在孩子身上,非常需要通過愛孩子或者得到孩子的愛來填補自己的情感世界。這就顛倒了親子關係——大人需要小孩來愛護。重要的是,這種倒置的關係是隱蔽的,表面上,我們只能聽到了很多“留住”孩子的理由:

有些父母會把孩子的小病看得很嚴重,將孩子“留在”家中靜養;有些爺爺奶奶會把孩子看做比自己的命還重要,寸步不離,依依不捨;有些父母會感覺孩子很無能,什麼都做不了,不能適應學校的生活;等等等。

假如這種模式下的父母覺察到了這個問題,實現了與孩子之間的情感分離,建立起合適的依戀關係和親子界限,那孩子的成長也指日可待了。

遺憾的是,當局者迷啊!很多父母替孩子請假,因爲孩子不去學校,一家人圍着孩子團團轉。讓孩子感受到在家要比在學校優越很多。她在學校裏受到的'同學、老師的冷落或者打擊,自尊心完全可以通過在家不去學校而能夠很好地挽回,這種潛意識更加讓她無法面對學校老師和同學。

抑鬱症孩子想上學但不敢去學校 第3張

第二種:孩子害怕他在學校的時候,會有可怕的事情發生在父母身上,所以他留在家裏阻止那些事情發生。

這個聽起來很心疼孩子。那家裏有什麼事孩子放不下呢?這些事情可以是真實的經歷,也可以是想象中的事件。

在我指導的家庭中,有的孩子經歷或想象暴力侵害,擔心自己不在家父母也會有此遭遇;有的父母之間存在巨大沖突,孩子擔心自己不在家父母會離婚;有的孩子目睹死亡事件或者想象死亡事件,擔心自己不在父母會死;有的有家庭暴力,孩子擔心自己不在家媽媽會被爸爸打;父母曾經威脅孩子如果他不聽話,父母就會生病或者死掉,孩子擔心自己不在父母真的會病會死;等等等。

如果父母意識到這個模式,及時調整大人之間的關係,跟孩子建立深入的情感連接,給孩子以確實的承諾和保證,相信能夠逐漸安撫孩子擔憂的心。

但是,不得不說,很遺憾,很多家長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依舊吵得熱火朝天,或者依舊冷戰到底,或者一走了之。我指導的很多單親家庭,大多數是爸爸的問題非常嚴重,而且頑固不化。當然,也有是爸爸已經不在了,媽媽一個人面對孩子。總之,是家庭的各種原因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

抑鬱症孩子想上學但不敢去學校 第4張

第三種:孩子害怕自己離開家的時候,會有壞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他呆在家裏避免壞事發生。

這真是無奈之舉啊。你可能不理解,現在的孩子備受呵護怎麼會有壞事發生在他身上呢?孩子的內心世界裏,有很多恐懼大人不理解。

孩子曾經被父母威脅要拋棄他,或者經歷過一不留神父母就消失的局面,那他就會擔心自己不在家父母會藉機拋棄他;過度焦慮的父母曾經用很嚴肅的方式告訴孩子,他的某些做法非常不合適,會被人唾棄,那孩子就對學校的社交環境非常恐懼,生怕自己不合適被人唾棄;過度焦慮的父母曾經誇張的強調安全問題,令孩子感覺這個世界很不安全,那他就會不敢離開家去學校;孩子在學校遭受過人際挫折,包括人際衝突和校園霸凌,他會不敢再去面對那樣的環境;等等等。

針對孩子害怕的內容,我們一定要做一些澄清和補救,幫助孩子去面對學校。

第四種:父母害怕孩子去學校會有可怕的事情發生在孩子身上,因此讓孩子呆在家裏。

這種模式聽起來更加不可思議。其實這種模式是潛意識的,家長不能意識到。

家長一方面會下意識地用各種理由和方式給孩子很高的要求,造成孩子永遠達不到要求的局面,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無能,什麼都做不好,既笨拙又丟人;另一方面又極度擔心孩子沒法堅持完成學業;最終,孩子不敢再去學校了。家長的潛意識覺得“不出所料”,也就是不斷印證自己的推測,而意識層面卻又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

孩子拒絕上學,還可能有別的因素在起作用,比如:孩子覺得學校對於自己的人生來說已經失去意義,卻又要去面對無盡的壓力和挫敗感,自然選擇逃避或者放棄。這到底是“不想去”還是“不敢去”呢?恐怕只有孩子本人說得清楚。

抑鬱症孩子想上學但不敢去學校2

抑鬱症是最常見的心理疾病,每年患上抑鬱症的人都有很多,現在隨着學生們的學業壓力增大,尤其是一些學歷較高的知識分子,很容易出現不良的心理,更有出現抑鬱的可能,因此大家對於學生出現抑鬱症一定要重視,如果家長們發現孩子表現出不良狀態,要讓孩子接受心理醫生的治療。

抑鬱症孩子想上學但不敢去學校 第5張

抑鬱症是比較嚴重的心理疾病,如果患者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自閉狀態,不願意和他人溝通交流,並且出現了輕生念頭,這個時候即使病人是學生,也一定要休學進行治療,抑鬱症是非常嚴重的心理疾病,大家對於這種疾病一定要重視,很多抑鬱症嚴重的人,會有自殺的可能性。

抑鬱症所表現出來的不良心理狀態有很多,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心情低落,出現了精神疲憊,不願意和外界接觸,長時間的精神鬱悶,很容易讓人做出極端的事情,一些重度抑鬱症的學生是必須要休學治療的,雖然這會對病人的學業造成影響,但出現了抑鬱症,先要以治療疾病爲主。

抑鬱症的病人一定要接受心理醫生的,抑鬱症是非常嚴重的心理疾病,它的危害要比人們想象的大得多,如果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發現身邊出現抑鬱的人,一定要給他更多的關心,適當的進行開導,如果不見效的話,一定要讓其去接受心理醫生的正規治療,防止疾病進一步加深。

抑鬱症是最常見的心理疾病,而且相對來說它比較常見,抑鬱症不僅會對病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還會造成病人免疫力下降,引起身體健康狀態下滑,出現抑鬱症的學生,要接受相關的治療工作,有的時候可能會耽誤學業,但是對於病人來說,身體先恢復健康纔是首要的。

抑鬱症孩子想上學但不敢去學校3

1、保持平穩的情緒

孩子患了抑鬱症,家長緊張、焦慮,期望孩子快點好起來,這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

但家長需要明白:焦慮的情緒會傳染,如果家長不能控制情緒,無論是刻意鼓勵“加油!”還是表達擔憂“你什麼時候能好起來?”或者提些並不專業的建議要求“你必須每天幾點起牀,去鍛鍊身體,堅持學習多少小時……”帶給孩子的感受都是否認、不被接納、不被理解、不被支持。甚至感覺自己受到了排斥、攻擊,激起他更強烈的愧疚和憤怒。

所以家長一定先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欲速則不達”,明白康復需要一個複雜的過程,當下最好的做法就是先接納孩子的病情,放平心態,剋制自己不過度關心,配合醫生,照顧好孩子的飲食起居,這就是最有力的支持。

抑鬱症孩子想上學但不敢去學校 第6張

2、接納孩子,也接納自己

很多抑鬱症患者的家長會有“爲什麼是我的孩子病了?”這樣的困擾,內心有一種“病恥感”,覺得倒黴、恥辱,傳出去很丟面子,或總認爲是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愧疚、自責。這都是內心不接納的表現。

抑鬱症在全球有相當數量的患者,這就是一個普通的疾病,誰也沒有自信說誰這一生什麼病都不會得。抑鬱症有複雜的成因,明白當下該做什麼,遠比去追究“孩子爲什麼會得病”要有意義得多。當然積極聽取心理諮詢師的建議,也反思糾正之前做的不當的地方,對治療是必不可少的幫助。

3、陪伴和守護

抑鬱症的康復之路,是一個曲折或漫長的過程。需要患者、家屬、醫生、心理諮詢師形成聯盟。孩子患了抑鬱症,家長不單是監護人,更要做好觀察者。作爲孩子最親近的人,朝夕相處的家庭成員,父母是給醫生和諮詢師反映第一手病情的人。患者出現問題,要鼓勵患者諮詢就醫,有問題及時求助溝通。

如果孩子出現強烈的情緒波動,如自責、愧疚、暴躁、痛哭及軀體化症狀惡化,或開始安排後事、有自殘行爲等,家長就要注意患者是否有自殺的風險了,這時如果不知道如何處理,一定要及時尋求專業的幫助。

抑鬱症孩子想上學但不敢去學校 第7張

4、愛的共情

很多抑鬱症患者的父母,看到孩子被疾病折磨,內心也無比痛苦,但一定要相信,抑鬱症是有治癒希望的,愛是人生至暗時刻的一道曙光。

“無條件的愛”,是愛的最高境界,不管孩子有病沒病,都一如既往地讓他感受到父母無私偉大的愛,這會給他注入重要的生命能量。

不評判、不施壓,只需告訴他“你對我們無比重要”“我們永遠都愛你”“不是因爲你健康、優秀我們才愛你,你只因爲是你,就是我們愛你的理由”。

孩子難受痛苦的時候,可以和他說“我看到你很難受,這種痛苦我雖然沒有親身體驗,但我明白你的痛苦”“我在這陪着你”“你需要我做點什麼,儘管告訴我”……

這種愛的陪伴和共情,能讓抑鬱症患者療愈過程加快。愛能夠給患者傳遞這樣的信息:我不是孤獨的,我是被愛的,我要好起來,我的生命是有所期待的。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