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教学的感悟

教学的感悟

来源:时尚冬    阅读: 2.2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教学的感悟1

《我要的是葫芦》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

教学的感悟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课文紧紧围绕“葫芦”不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

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通过朗读、勾画出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

(1)、“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象他的心理活动,揣摩他的语言,体会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表现出来。在理解“赛过”一词时,学生说不好,我就用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南瓜,然后又在南瓜边上画上一个大大的葫芦,学生都笑了,但是也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我想通过这一幕,学生对这一词的理解是不会忘记的。

接下来引导学生解决: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为什么呢?让学生抓住:

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抓住这两个句子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出那个人不懂得叶子、蚜虫、葫芦之间的关系,还有那个人不听邻居的劝告,最后导致没能得到葫芦。从而使学生明白了本课蕴含的道理。

为了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提高语文写作能力,我又设计了课后的一个练习“假如,你们是种葫芦的人,冬去春来,转眼到了第二年,又开始种葫芦了,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使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0xx年10月25日

1

教学的感悟2

《白公鹅》一课重在与《白鹅》一课比较。在导入时,我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比两只鹅的形象;在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时,我也抓住两篇课文对鹅的步态的描写进行比较;最后也把重点落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上。

这堂课我较大的收获:

一是课文插图的利用。这堂课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是这堂课中激起的一点火花;

二是对写作方法的教学的体会。在《猫》和《白公鹅》两课中,我都教写作方法。两次都是先让学生找,但两次都发现学生很难找到,最后都是我自己说了出来。

经过这次课,我感觉到如果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再让学生进行体会,这样没有那么抽象,从而可以降低难度。

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有多方面:

一是课文的难度高;

二是学生预习不充分;

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学语言、表情不够丰富,并且我太着急了,在一两个学生的回答达不到要求时,我会自己说出答案,这也可能与学生发言不积极,我问不下去有关。

其他老师建议我对于某些不难的问题,可以对学生多引导;对于某些较难的问题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仍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教学的感悟3

青春,既可以是一个时期,又可以是一种状态,还可以是一种精神境界。有的人回忆青春,有的人享受青春,有的人憧憬青春。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怎样巧妙引入,展开、探究、乃至升华这一话题,就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在情境中设置问题,注重引导学生在疑难情境中解决问题,这样就容易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如果把人生比作四季,那么哪个时期可以称作“人生的春天”呢?学生的回答就水到渠成引出本课的话题。这样就比平铺直叙要生动形象的多。在青春内涵的探究中,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对青春的理解--包括错误的、正确的理解,此时要根据他们的回答,引领他们走出误区,恰当引导他们正确解读青春的涵义。

我们的青春要如何度过?这里借助多媒体展现他们熟悉的同龄人的生活情景,来引发他们对于自身的青春价值的思考。事实证明,虽然引例不多,但是鲜活的情境看来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更具现实意义。在人生数十年中,青春还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这就是青春这一话题的升华,引导学生认识到青春和年迈的区别在于心境,从思考青春的价值,到感悟人生。

对于每个人来说,青春内涵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本课教学构思方面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只要透析了本课的主题,无论是立足于内涵的哪一方面,都能从各自的角度揭示青春的意义所在。

教学的感悟4

《我要的是葫芦》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在第二课时我主要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思路清晰,重点较突出

本课教学主要抓住三个训练重点:(1)朗读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人物的对话进行朗读指导,体会种葫芦的人一心只要葫芦和邻居着急的心情。(2)句式的训练。通过朗读比较两组句子不同的语气并体会每组的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并通过练习巩固。(3)补白策略的训练。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如果你就是种葫芦的人,你会怎么做?请你用上上面的句子,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板书设计和教学内容不同步。

2、学生做了讲学稿上的练习没有全班展示交流。

3、上完课了没有小结

4、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5、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教学的感悟5

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提高认识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就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孟母教子》来谈。这是一篇著名的历史故事,课文主要讲孟母借公孙将军高超的箭法来启发教育儿子孟轲认识骄傲自满的缺点,展示了孟母教子的良苦用心。本文故事情节简单,但蕴含的道理却发人深思。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使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教育,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陶冶情操。

“这一夜,小孟轲为什么没有睡好?”这个问题是文中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我以此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并采用了小组讨论、体验交流、集体反馈、朗读感悟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在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还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在学习“孟轲久困学堂,一旦扑进大自然的怀抱,就像飞出樊笼的小鸟,感到无比快乐”这段话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

师: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小孟轲比作什么?

生:比作“久困学堂,关在樊笼中的小鸟。”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比?

生:因为孟轲长久关在学堂里学习,他很想到外面去呼吸新鲜空气,看看大自然。

师:关在樊笼中的小鸟一旦放了出去,会有怎样的心情?你觉得在这段话中哪些字词用得恰到好处。

生:(读文感悟)

生:我从“扑入大自然”中体会到了小孟轲对大自然是多么的渴望,他又是多么活泼好动啊!

学生在读悟中体会到了小孟轲虽身处学堂学习,但也渴望自由。这是人之常情。

正在小孟轲兴高采烈地跟妈妈外公登山游玩时,孟母和外公早有安排,他们要让小孟轲见识到了外公公孙将军“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的箭法。小孟轲没想到世上外公竟有如此高超的射箭本领,所以他一夜都没有睡好。他为什么没有睡好,他会想些什么?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第4、5自然段,学生从外公的“慢理斯条”、“箭若流星”中,看到了野兽一只只“应声倒地”、“无一逃脱”;在百步之外射箭,又使得柳条上“落叶纷纷”。从外公高超的箭艺中深受启发。

师:公孙将军高超的射箭本领是怎么来的?

生:是他平时刻苦训练出来的。

师:看到这些,小孟轲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到外公之所以射箭能百发百中、百步穿杨,是因为他长期刻苦训练而成的。我一定要向外公学习。

生:他想到母亲为了让他懂得这个道理,真是化了一番心思,他要以外公为榜样,勤劳苦练。

生:他还想到一个人要成功,必须要永不自满,决不能沾沾自喜。

生:从此以后,他的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好,如雨后春笋,蒸蒸日上。

师:那么,从《孟母教子》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生:我们要像孟轲一样,引以为戒,取得一点成绩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要再接再厉,争取更好。

从讨论中,学生明白了道理,得到了教育。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坚持的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的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三个维度的教学。我们在教学中,要以文体作为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领悟作者的思想内涵,“链接”学生生活,让他们在感受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同时,通过感悟语言,可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练就扎实过硬的语言基本功。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便出口能成章,挥笔就成文,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教学的感悟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滴、枯、灌、溉”四个生字;会写“劝、饿、枯、神、稼、谁”六个生字;会写 “饿肚子、枯死、庄稼”三个词语。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晏子的聪明才智。

4、练习写出句子中的反义词。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

教学难点:感悟晏子的聪明才智。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卡、词语卡、录音机、录音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会认的4个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练习写出句子中的反义词。

1、指导学生认识“滴、枯、灌、溉”四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3、练习写出句子中的反义词。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认识“灌、溉”两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一)认识晏子。

同学们,我们学习古诗的时候知道了我国的唐代和宋代。今天我们要学习我国历史上另一个朝代的一篇课文。这个朝代叫“春秋战国朝代”。学习课文前,请同学们认真听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朝代有一个国家叫齐国,齐国有一位名叫晏子的大臣,他的个子很矮。有一天,齐王派他去访问楚国,楚国国王想捉弄他,在城门的旁边挖了一个小洞。晏子来的时候,楚国国王让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小洞进入。晏子知道楚国人想取笑他,便想了一条妙计。他说“我今天是访问狗国,要钻狗洞。”楚王听说了,没办法,只好叫人打开大门,请晏子从城门进去。

同学们听了晏子的故事,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聪明机智、口齿伶俐)

(二)释题。

1、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晏子劝齐王》。(板书:30、晏子劝齐王)

2、释题。

(1)读准题目,指导“劝”字的书写(老师边写边讲,“劝”的结构、部首,笔划,学生书空,组词:劝说,劝告)

(2)了解晏子和齐王的关系

晏子是齐国的大臣,齐王是齐国的国王。国王的话,大臣不能不听。

(3)质题。

再读课题,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老师小结重点问题,板书:1、晏子为什么要劝齐王?2、晏子是怎么劝齐王的?3、劝的结果怎么样?)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故事导入能让学生高度集中精神,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本篇课文的难点之一是感悟晏子的聪明机智,为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开始的导入语上就把难点渗透进去,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内容。

1、带着黑板上的三个问题,听课文录音。

2、指名讲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默读课文,具体感知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完成小黑板上的填空题。(出示小黑板)

2、出示小黑板,请学生回答填空。

课文主要讲了_______久旱无雨,______决定向______求雨,______劝______不要求______、______,应该求______。齐王______了劝告,让全国各地多______灌溉农田,齐国的庄稼______,百姓也不再______。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浅入深,让学生逐步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用完整语言复述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自学生字

(一)学生自读课文,标记会认的生字(可以让学生预习的时候就标记好)

(二)提出要求,小组学习会认的生字。(时间要充足)

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不懂多问。

2、给生字组词,看谁组得多。

3、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4、识记生字,介绍识字方法。

(三)检查自学情况。

相机强调以下情况:

1、“滴”组词“一滴雨、滴水、点滴、滴水成冰”等;偏旁是“氵”,字意跟水有关;区别“滴”和“商”;可以用“加一加识字法”记住,“氵﹢啇﹦滴”。

2、“谁”有两种读音,分别是“shéi”,和“ shuí”,左中右结构,区别“难”、“谁”和“堆”;强调右边共四横,是“隹”不是“住”; 可以用“加一加识字法”记住,“又﹢隹﹦难”;可以用“换一换识字法”记住,把“难”的“又”换成“讠”就是“谁”。

3、“劝”读音“quàn”;可以用“加一加识字法”记住,“又﹢力﹦劝”;可以用“换一换识字法”记住,把“功”的“工”换成“又”就是“劝”;用“劝”说一句话。

4、“枯” 可以组词“枯死、枯黄、枯萎”等;可以用“加一加识字法”记住,“木﹢古﹦枯”;可以用“换一换识字法”记住,可以给枯换偏旁的字:古、故、姑、固、咕,区别换了偏旁的字和枯字在读音上的不同;可以用“编一编识字法”记住,“一棵古树。(枯)”。

5、“稼”的本音读第四声,在“庄稼”这个词里读轻声;可以用“加一加识字法”记住,“禾﹢家﹦稼”; 可以用“编一编识字法”记住,“禾苗的家。(稼)”。

6、“灌溉”都是“氵”,表示“灌溉”跟水有关;“灌”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识字法”记住,“氵﹢艹﹢口口﹢隹﹦灌”;“溉”左中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识字法”记住,“氵﹢既﹦溉”。

(四)小结识字方法。

(五)以各种游戏的形式巩固生字词的读音。

(六)送生字回家,指导朗读句子。

出示句子:   

1、齐国已经很久没有下一滴雨了。

2、那我该求谁呢?(指导读出疑问语气。)

3、河水干了,田里的庄稼也枯黄了。

4、有了井水的灌溉,齐国的庄稼慢慢变青了,百姓也不再饿肚子了。(给“慢慢”、“饿”找反义词)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任务比较重,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我先提出学习要求让小组互助学习,利于学生互相督促帮助学习;再检查自学情况,利于查漏补缺,强调重点;接着小结识字方法,让学生学会识字规律,助于平时自学;再接着以各种游戏的形式巩固生字词的读音,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得到提高;最后把会认的生字放回课文句子中,指导朗读句子,此环节由易到难,潜序渐进,降低了学生朗读的难度,利于突破“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这个难点。】

四、读通课文,指导朗读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导朗读,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读通课文,为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五、小结内容,明确目标

1、小结本节课内容。

2、明确下节课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小结本节课内容,为学生梳理各知识点;明确下节课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设计意图:作业的设计利于巩固学生刚学过的知识。】

作业设计:

一、用“—”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一滴雨(dī dí)  枯黄(kū ɡū ) 灌 溉(ɡuàn ɡài ɡuànɡ ɡài)

板书设计:

26、晏子劝齐王

臣子 国王

1、晏子为什么要劝齐王?

2、晏子是怎么劝齐王的?

3、劝的结果怎么样?

教学的感悟7

在教学“生活中的见闻”时,建议学生利用休息日陪母亲逛菜市场,了解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体会母亲“当家”的辛苦。茶余饭后走进社区,了解社区的新鲜事。与好友走进图书馆,感受浓厚的阅读氛围。走进大自然,感受四季变化带给人们的美感。因为,只有亲身经历了,亲自感受了,所见所闻才会跃然于纸上。多姿多彩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只有让学生体验生活,学生才能乐于表达生活。

教学的感悟8

《我要的是葫芦》这个故事中,那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个都落了。为了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小葫芦会落?我设计了问题导读的方法。

在出示课题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分别是:这个“我”指的是谁?他要的葫芦得到没有?然后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在交流时,我让他们充分地说,一来检测他们的自学情况,二来可以借此梳理课文内容,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然后学习课文第1、4节,找出葫芦的前后变化,从开始的“可爱的小葫芦”到后来的“都落了”,引起学生的思维矛盾,质疑:为什么没过几天,那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变黄,一个一个落下来呢?以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学习。导读第2、3自然段时,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及时进行语言转换训练。例如:“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叶子上的虫不用治。”的比较,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在语气上的不同。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那个人在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的?在讲到“叶和果之间关系”时,我让学生交流预习时所了解的知识,由此轻松地解决“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一难点。

但是上下来,还是感觉教师的“导”过多了些,使学生显得比较被动,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研究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

教学的感悟9

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学习。

在讲授《圆的面积》一课时,由于学生熟悉了研究平面图形的思路:认识特征——周长——面积,所以范老师采用了复习旧知、直奔主题的引入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思路,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又简洁明快,结构紧凑,为学生后面的探究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圆与学生以前探究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都有所不同,因为它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因此当范老师提出“怎么求圆的面积呢”,学生并不能马上找到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一开始无从下手,这时,把时间给学生,把探究的空间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能行,引导学生从头脑里检索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把“圆”这个看似特殊的图形(用曲线围成的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用直线段围成的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成了迁移。

范老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探究圆面积的心理,知道有的学生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尊重学生的原创思维。

通过探究,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反思,达到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当动手操作已经无法再完成时,范老师用课件动态演示,弥补操作与想象的不足,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剪拼成的图形越来越像平行四边形。围绕着“怎样更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追问,让学生充分地体验了“极限思想”。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去经历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范老师充分体验“转化”和“极限思想”,所以安排比较少,虽然这节课只设计了几个基本练习来检验学生对圆的面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这并不妨碍这节课的精彩。

教学的感悟10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学习运用多种句式进行表达。

学习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学习准备

1.教师搜集课文中各种鲜花开放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观察和收集不同植物开花的时间。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多媒体配乐展示各种鲜花,交流:你认识哪些鲜花,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2.出示“花钟”图片: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自由联想)

3.出示课题:读题后有什么疑问吗?

二、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2.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纠正读音:注意“燥”是平舌音,“致”是翘舌音。

3.再读全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一些枝节问题,留下主干问题,作为引导体会感悟课文的主要线索。

三、朗读感悟第一自然段,体会不同的表达方法

1.自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发现:你觉得这些花儿最奇特的是什么?和大家交流一下。(交流要点:一是花儿开放的样子不一样,二是开放的时间不一样)

2.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给大家听听,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有感情朗读“花儿开放的样子不一样”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下面句子的表达方法:

(1)课件出示:

学生读句子,比较,讨论。(上下旬都是写“花开了”,但是第二句直接说,显得单调、干巴、无趣)

(2)课文中写“花开”的句子还有哪些?请在书上找出来,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来,读一读,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睡莲从梦中醒来”;“万寿菊欣然怒放”;“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昙花含笑一现”)

4小练笔: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法改写“午时花开花了”和“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再人情地朗读全段。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用词的.准确

1.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会不同?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2.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的句子。

3.练习朗读“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等句子。(体会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左右、往往”等词语的准确。

5.用自己的话说说昙花和牵牛花的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等有什么关系。

6.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熟悉的花什么时候开放,推测一下这是什么原因。

五、学习最后一段。体会课文中“花钟”做法的奇妙

1.朗读课文最后—个自然段,说说这位植物学家的做法妙在何处。

2.“我来做”:你们也搜集了各种花儿在24小时内的不同开花时间,如果让你把这些资料展示给他人看,你想采用怎样的方式?

3.学生、师生自由组合,动手设计。

4.展示作品,共同评价欣赏。

六、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七、推荐阅读相关科普文童

评析

本课时设计的重点和特点在于通过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体会不同句式表达的效果。它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

一是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语言表达形式的学习。我们的中段教学,教师往往重课文内容轻语言表达形式,这种倾向不利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而重视语言表达形式的学习又不能孤立地进行,最好的方式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适合的语言材料随文学习,及时实践运用,这样效果比较好。

二是对文本的感悟应该重视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而体会关键词句的方法很多,其中“比较”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形式。本教学设计的两次比较都恰当地引导了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体会句式表达的特殊效果,是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

教学的感悟11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用全新的表述阐释了“语文教学观”。它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感悟”,要尽可能少归纳,尽量诉诸学生感性,培养他们的语言感觉,让他们用“心”去感知,用“心”去体悟。这种“语文教学观”,不但符合语文的基础学科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符合语文人文性的特点。那么“感悟”从何来呢/笔者认为,就阅读教学而言,最直接的来源是阅读材料,可以说,没有阅读材料,也就没有阅读活动,“感悟”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但也绝不能说有了阅读过程就必然会有“感悟”,因为阅读主体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对“感悟”的产生与质量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所以生活就应该是“感悟”的基础。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名言有两层含义,其一,语文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其二,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有语文,生活是理解语文内容的基础,生活是解读阅读材料的一把钥匙。一个人的生活积累如果厚实,阅历如果广泛,那么他对阅读材料所写的事件,表达的感情,述说的哲理就容易接受,就容易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反之,如果一个人缺乏生活经验,阅历不广、不深,那么他对阅读材料的内容的反应就是迟钝的,理解就是肤浅的,结果则是:“感”则“感”矣,未能“悟”也。如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即将跨入新世纪的高中生和在二三十年代生活过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同时来读,那么“感悟”的结果多数是大相径庭的。

读着这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的高中生大多则会认为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萦绕在他们脑际的是那样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最后油然发出一声慨叹:“好一幅‘荷香月色’图!”或许还有另一部分同学对朱老先生所绘之图有不尽如人意之感:月光应是清丽的,天空应是蔚蓝的,灯光应是耀眼的等等。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的重点始终落在一个“感”字上,通过对文字的感知,展开联想的翅膀,勾勒出了一幅如上所述的“荷香月色”图,至于那深邃的意境,含蓄的笔触,虽“悟”却未能大彻。而在生活于二三十年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看来,此文却是“字字凄苦”,那“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那幅烟雾弥漫、缈茫、隐约而朦胧的“荷香月色”图,是“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与纠缠,是作者灵魂挣扎的凄苦的写照,仅用“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是涵盖不了的,这惟有生活在二三十年代的饱经那个年代风霜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才能与作者产生如此的共鸣。只有他们才能透过散文的字里行间真正“悟”出“不平静”的多层含义,也只有他们才能“感悟”出“荷香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图画的深邃的意境,也只有他们才能真正“感悟”出那“淡淡的”、“恰是到了好处”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的“月色”,“别有风味”的“小睡”,“有些大意”的“远山”的一些词句所显示的有节制的含蓄的美及原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人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个时代,他们心相印,息相通,作者所传递的信息,所表达的感情,他们是心神领会的,以上的“感悟”对生活在今天的绝大多数高中生来说,“感悟”起来都是比较困难的。

综上所述,生活是“感悟”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把学生引入社会,让他们关心生活,体验生活,唯其如此,方能“感”而“大悟”。

教学的感悟12

年少的时候,谁没有梦!我的梦是在这三尺讲台中,选择了它,已经20多年了,在这20多年中,我用根根粉笔倾诉了我对生命,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学生无私的关爱。

教师,这是一个光荣的称号,可肩负的责任重大。不管是昨天,还是今天,或是明天,爱心是教师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爱与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在我国教育史上,老师是用爱心去浇灌、培育了一代代幼苗,谱写出一曲曲爱的奉献!

在2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女,当学生取得成绩了,我在一旁鼓励、加油;当学生犯错误了,我耐心地给予教育;当学生骄傲了,我悄悄地提醒他;当学生灰心丧气时,他需要点燃大家心中的希望之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深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尊重,深得领导的放心。

爱心可以塑造和挽救一个人。我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总是怀着一颗温柔、宽容与肯定的心,细心探索他们丰富而脆弱的内心,欣喜地发现他们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发点,试图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相反的,没有爱心的教育也可以毁掉一个人。记得,我曾经担任过从一年级跟到三年级,整个年段到四年级重新编班组合成新的班级。我教过的学生有的被编到别的班级,其中有一个学生学习一般、表现较差,总喜欢与同学取闹,作业时常拖欠,刚到新的班级暂时稳住不良行为。后来他的不足之处显露出来,天天与班主任对着干,关系越来越僵,成绩一落千丈,成了老师、同学的眼中”钉”。那时,他曾经对我说:”我恨林老师,动不动就发火张口骂人,还动手打人,作业布置五遍、十遍地抄写。”他要求我接受了他,把他调到我任教的班级。当时,我考虑到这样做不就得罪林老师吗?我拒绝了他。最后,他辍学了,不得不随着一群打工者四处流浪,曾经走上不正之路,被送到青少年教养所去。每想起他,我心中感慨万般起伏,这道伤痕,怕是很难从他记忆中抹掉了。这个事例,共勉大家:请用我们的爱心共铸祖国的未来吧!用爱的春风去吹拂颗颗稚嫩的心灵,用一腔热血去燃起新世纪的希望!

教学的感悟13

音乐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建构教学活动的过程。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它主要发生在教学活动中。生成教学中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所不同的是生成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只做一些一般性的指导,具体怎样生成,生成的结果如何要等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展现。例如在小学中年级音乐欣赏课《天鹅》与《四小天鹅》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特长,首先分成了三组:情节创设组、表演创设组、音源创设组。各组根据自己的任务围绕音乐展开自由的创设活动。在随着音乐对情景进行表现的过程中,同学们完全自然地融入到了自己创设的情景中,投入到了音乐所描述的美好世界中。此时,教师并不需要过多的讲述,同学们忘情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用自己的肢体表演和心灵感受与音乐直接对话。

在这样的过程中,同学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把握更加到位,更加深刻,同时,对音乐的感受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只是一些知识点,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比较、分析、总结,不但对音乐有了更深的感受,同时还学会了倾听别人的声音,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学会了如何与别人相处等,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生成的,这些能力的生成,不是单靠教师的讲授就可以获得的。生成需要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生成的因素有哪些呢?下面我们首先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影响生成的因素。

1、学生实际学习水平。

生成并不是盲目的,它需要教师科学的分析,灵活的引导。生成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生成,所以教师应该首先对学生的现有实际水平进行一定的了解。除了课前的一些了解之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他们的整体发展特点及个性差异。而且这时观察到的情况是学生最真实的情况,也是学生最真实的水平。同时,有心的教师还会在课后反思中,仔细分析学生在课上的种种表现,从中探寻一些共性的,普遍的东西,来指导日后的教学工作。

2、师生间的交往互动。

生成是一个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过程,生成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生成的动力,生成的动力来源于师生间及同学间的交往互动。通过交往,师生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彼此的智慧和修养,达到彼此共识、共享、共进。在充满生成的课堂中的交往不仅有教师与全班同学之间的单向交往,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的交往,不仅教师向学生发出信息,每个学生在接受来自他人的信息时也向别人发出信息。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一个多层次的交往网络,并且信息的流向也是不固定的,整个课堂不是一种单向的静态的交往过程,而是一种多向的动态的交往过程。

3、教师对情境的调控。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之下,学生会很自然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来。这时就需要教师对情境进行一定的调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设情境,教师需要做的只是提供一些必备的道具或材料。如还是在《四小天鹅》欣赏课中,教师让学生在听完乐曲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创设情境,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硬纸板、彩笔、水瓶、剪刀、电光纸、橡皮筋、彩旗等。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特定情境,学生很自然地便进入音乐所描述的情感世界,在表现音乐情景的过程中,引发了学生对音乐和生活的思考。

二、生成性音乐教学的实施建议。

1、注重情境的创设。

如前所述,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特别是对于我们的音乐教育来说更是如此。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情感教育,它的一切活动都在一个“情”字上,它不只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只有亲身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妙处。所以作为音乐教师来说,应该积极地、全方位地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愿意参与其中,直接让心灵面对音乐,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当流动的音乐与参与活动的学生完全融为一体时,音乐表达的情感与学生获得的体验产生共鸣时,音乐的审美功能便自然地发挥作用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创设情境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投入到音乐中,与音乐直接对话,使课堂变成一个被和谐、美好的情感所包围的充满生命活力与人文内涵的小天地。

2、注重课堂的互动。

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师生进行到了共同创设的情境中后,必然会发生师生及同学间的交往与互动,也就是在这个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师生双方会生成一些事先无法预料的东西。为了促使学生得到有效的生成,也就是真正的真实的生成,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师要注意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交流气氛;其次,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新课堂中,音乐教师应该认真地倾听学生,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学生,而不是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要研究学生、倾听学生、观察学生。这样才不会把学生在课上的活动与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是对教师教的过程的一种积极的参与,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课是一门十分注重与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的课程,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判断、分析,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体验、感受音乐,去尝试、去体验成功,品味失败,这种做法给学生传递出的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相信学生的能力,同时教师千万不要忘记给学生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反馈意见,以帮助学生取得进步。

3、注重教师的引导。

教学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结的过程,教与学相依相伴。在注重生成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并且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学生也掌握了大量的信息,所以在很多时候会生成一些连教师都不太熟悉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节课可能会生成很多知识、情感,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能会很复杂,有时学生自己也不清楚生成的结果,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总结,从而使学生生成的东西再一次升华。例如在《四小天鹅》这节音乐欣赏课中,教师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音乐中感受音乐之后,学生们早已在情景的渲染和表演中使自己全身心地进入到音乐里,情感也已经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到这里这节课本来可以结束了,但是教师紧接着帮助学生设计了几个思考题供学生讨论:第一,最后天鹅为什么离开了美丽的家园?第二,环境为什么变得如此糟糕?第三,我们可以想些什么办法留住天鹅一家?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畅所欲言,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使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得以拓展,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

总之,音乐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因此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的。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已经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

教学的感悟14

摘 要:高中教育可以说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高中数学教学是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做好高中数学教学其实是比较困难的,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过程中笔者也产生了一些感悟。

关键词:高中数学评职称论文

高中教育可以说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高中数学教学是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做好高中数学教学其实是比较困难的,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过程中笔者也产生了一些感悟。

随着新课改的不时推进和深化,新的教育理念顺势不得人心;新教材在运用过程中得到考证;教员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作变化;课程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拓宽和开发等.同时,我们在解读新课标、观摩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以及在平常的教学理论中,经常也能听到、看到、遇到课改的一些问题,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也存在着一些困惑,下面我就新课标的施行谈谈本人的几点感悟.

(一)感悟之一:关于“情形的创设”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理想的情形中和已有学问的根底上体验和了解数学学问.”于是乎在这种课改潜能的感化下,越来越多的教员非常注重“情形的创设”,不论是习题课、概念课、应用题课还是理论活动课都有一个“情形的创设”,上课一开端常常呈现这样一种教学流程:教员创设情形――引导学生考虑――探究学习新课……为此,不少教员都要绞尽脑汁、煞费苦心肠想方设法去创设一个“情形”.当然一个好的“情形”,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气氛中,也可以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但是我们在充沛认识“情形”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要避免认识上的偏向,并非是一切的课的导入都必需有一个“情形的创设”.《数学课程规范》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厚的理想背景”,这个理想背景既能够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自身.数学教学应与理想生活相联络,绝不是一切的教学都必需从生活中找“原型”.

因而我们在“情形的创设”中,首先要留意:情形的内容和方式应依据课的内容和不同的学段来创设,切忌牵强附会,让情形成为课堂的“摆设”或使情形牵强化、庸俗化.其次,“情形的创设”必需目的明白,切忌在情形中“兜圈子”“绕远路”.

(二)感悟之二:关于“小组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新课程实验中运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名词,倡导协作学习简直成了课堂教学变革的代名词.但在理论中,我们发现协作学习方式的施行存在着误区.

在大多数的教员观念中,协作学习主要适合比拟简单的学习任务的完成,因此课堂中呈现出来的协作学习常常只是同窗们“协作”找出教师布置的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中的哪一页然后派一个代表停止答复.这显然是一个误区.由于这样简单的任务基本无须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方式更多的应该是在当学生个人遇到难以独立处理的学习任务时应用,经过协作学习到达处理问题的目的.所以,“国外已有的研讨以为,协作学习方式适合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合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另外,假如教学目的自身包含了人际交往质量与才能培育的话,那么,就更需求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在协作中学会协作”.

在普通的协作学习中,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本人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方式.当教师问到学困生时,他们固然常常可以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本人考虑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一些教师说,新课程让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一局部也来自以上缘由.因而我们在小组协作时,一要把握好机遇,二要精心设计协作学习的内容,三要停止合理的分组,四要明白小组协作的目的.真正让小组协作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繁华闹走过场.

(三)感悟之三:关于“课堂评价”

规范以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问与技艺的了解和控制,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构成和开展,要多用鼓励性评价,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因而,在往常的一些公开课课堂上,每当学生答复完一个问题后,我们常能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或者“你真了不起”的褒扬声,然后全班学生“啪啪啪”的鼓掌声,因而一节课上褒扬不时,掌声此起彼伏,有的还能在额头上得到一颗五角星,更有的还能得到教师准备的一份不测礼物!这种现象外表上看教员已关注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情感范畴,采用鼓舞性言语,鼓励学生的学习,注重让学生享用胜利的乐趣,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味.而其实,过多外在的鼓舞并不利于培育学生内在、耐久的学习兴味.假如教员的赞扬真实太多太滥,它将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慢慢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必然带来更多的迷失.因而,教学中,教员要把握好评价的尺度,不要过多过滥,当然也要肯定和鼓舞学生发明性的答复,要善待学生呈现的错误,一旦学生答复和解题结果与正确答案不符,应让学生说出本人的考虑过程,然后再作评价.在一定的时分,关于学生的答复,我们不用匆忙地作出评价,既不要肯定,也不要否认,要擅长接纳学生,乐意听学生说,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安调和的心理环境.只要这样,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才干得到开展.

教学的感悟15

第一教学内容的反思,教学反思感悟。教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授课的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如何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后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

第二得的反思。我们反思并不全是反思错的,有成功的经验。只有认真的及时的总结每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用高层次和水平来思考我们才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在课堂中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等等。

第三教学方式的反思。授课方式的反思是反思中的重中之重。它应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怎么样才能创造既有舒适感又有生活情调的高雅活动场所,同时,内容怎样处理,顺序如何调查,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课堂结构如何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怎样构建等,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感悟》。

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也是教师直接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全面发展的过程。

每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只有用高层次和水平来思考,我们才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教学。探索教研之路,提高教学质量,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教训,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因此,在行动与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是每一个教师应该不断为之努力的方向。

而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而课后反思是教师对所授课程的一种补充。好的课后反思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之作用,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都会留下这样、那样的缺憾。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力求更大的进步。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